至强系列自2011年起,开始仿效酷睿系列的分级模式,采用E3/E5/E7等层级划分,这一标准持续至2016年。而在2017年,分级方式发生了变革,转变为现今的80PLUS风格,以铜牌、银牌、金牌、铂金为区分。
2011年,我们迎来了首款至强E系列处理器。当时,英特尔的架构为Sandy Bridge,即第二代酷睿i5-2500和i7-2600K所使用。因此,初代的至强E(在爱好者间常加上v1作为标识,但实际上并没有v1后缀)与第二代酷睿在性能上相当接近。
自2012年至2016年,每年陆续推出了v2、v3、v4、v5、v6等版本(其中v5和v6仅推出了E3系列)。这些版本分别与英特尔的3至7代酷睿处理器相对应,展现了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E5-2698 v3为例,它对应于四代的酷睿Haswell架构,与i5-4590、i7-4770K等处理器采用相同的架构。在英特尔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这款处理器的详细信息。
E5-2698 v3拥有16核32线程的基础配置,基础频率为2.3GHz,单核加速可达3.6GHz。通常情况下,其全核加速受到2.8GHz的限制,但v3系列通过应用所谓的“鸡血补丁”可以解除这一限制。其原理在于,英特尔通过主板的微码验证来设定CPU的全核加速频率限制。如果修改BIOS,删除或更改这个微码,就能绕过这一限制,从而实现更高的性能。
虽然理论上打了鸡血补丁后,CPU的所有核心都能达到单核频率,但实际上对于高端E5处理器来说,由于主板供电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实现。它会根据主板的短时和长时功耗限制来运行,首先在PL2设定的功率下运行,然后在过热或经过一段时间后降至PL1功率运行。对于经常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来说,这种运行策略应该并不陌生。
对于E5-2698 v3而言,如果主板性能足够出色,打鸡血补丁后,其16个核心都能运行在3.6GHz,此时的性能大致相当于四个i7-4770处理器并联。而如果使用性能一般的主板,如我所使用的这款只有6项供电的劲鲨X99-8D3,其运行速度可能只能达到3.1~3.2GHz,在进行高负载运算时还可能继续下降。当然,也可以通过降压来实现变相的超频,但操作风险较高。
我使用的是E5-2698B v3,与不带B的版本相比,其加速频率低了0.2GHz,但性能依然可观。可以作为参考。
在多核性能上,E5-2698B v3基本能与今天的i5-12500相媲美,但在单核性能上则稍显逊色,仅达到后者的一半左右。
然而,在游戏性能上,E5-2698B v3的表现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差。由于其拥有高达40MB的L3缓存,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其在单核性能上的不足。可以参考AMD的5800X3D处理器,尽管其单核性能远不及i9-12900K,但在游戏性能上却并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能稍占上风。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此外,我也参考了一些B站大佬制作的视频评测,他们普遍认为E5 v3系列处理器在游戏性能上介于锐龙Zen+和Zen2之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