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热闹非凡,但一个现象却引发了热议——曾经被视为“续航救星”的增程车,如今被越来越多车主挂上二手平台。这种车型明明集合了油车与电车的优势,为何会遭遇“退潮”?通过与多位车主、行业专家交流,我们发现了几个关键症结。
---
一、续航焦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增程车标榜“城市用电、长途用油”,但实际使用中,纯电续航常被车主戏称为“电动轮椅的倔强”。以市面常见电池容量40度左右的车型为例,官方宣称200公里续航,实际受低温、空调影响,可用里程往往不足150公里。一位深圳车主曾分享:每天通勤60公里,两天就得充电一次,“充电站排队半小时,充电再等一小时,周末全耗在充电站了”。
更尴尬的是高速场景。增程器发电效率远低于直接驱动,导致油耗飙升。实测数据显示,某2.4吨重的增程车高速巡航时,油耗比同尺寸燃油车高出30%。山东的张先生感叹:“去年自驾游,开增程车跑高速,油耗比老款燃油车还高,省油钱的美梦直接破灭。”
---
二、隐秘成本:省电背后的“坑”
车企宣传的“低电费”存在误区。由于电池容量小,增程车需要频繁充放电。中汽研数据显示,相同里程下,增程车电池健康度三年下降25%,远高于纯电车的11%。这意味着车主可能面临提前更换电池的风险,而一块40度电池的更换费用高达7-8万元。
维护成本更是隐形雷区。北京某4S店售后经理透露:“增程车既要保养电机,又要维护燃油系统,年均保养费比纯电车多1200元。”此外,车重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某2.4吨增程车实测刹车距离比同级别车型多5米,相当于一辆公交车的长度。
---
三、场景局限:不是所有人的“最优解”
增程车的优势高度依赖充电条件。广西南宁的阿维塔07车主小王分享:“虽然家里装了充电桩,但纯电续航只能满足日常通勤,跑长途时油耗反而抵消了省钱优势。” 数据显示,没有私人充电桩的车主中,78%的人表示“频繁充电影响生活节奏”。
而对充电设施完善的一线城市用户来说,增程车的价值更显尴尬。上海的李女士算过一笔账:“我的通勤半径30公里,买纯电车每周充一次电足够,增程车反而要多花2万元购车成本。”
---
四、技术迭代:过渡方案的宿命
行业分析师指出,增程技术本质是“燃油时代向电动时代的过渡方案”。随着800V高压快充普及,主流纯电车已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70公里”;而固态电池技术预计2025年量产,能量密度将突破400Wh/kg。对比之下,增程车“背着油箱发电”的模式显得笨重且效率低下。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增程车占新能源市场仅9.1%,远低于纯电车的57.9%。某车企负责人坦言:“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与其为过渡技术买单,不如直接选择技术更成熟的插混或纯电车型。”
---
五、用户觉醒:从跟风到理性选择
早期消费者被“续航无忧”的营销吸引,但实际使用后纷纷转向。成都的赵先生曾购买某热门增程车,三个月后转手亏损8万元:“二手贩子直说增程车不保值,现在换成了插混车,油耗更低还省心。”
麦肯锡2025年调研显示,61%的增程车主表示“下次购车会优先考虑插混或纯电车型”。这种转变背后,是消费者对技术成熟度、使用成本和长期价值的重新评估。
---
纵观全局,增程车的遇冷并非偶然。它曾为解决续航焦虑提供过渡方案,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认知提升,市场正在回归理性。未来,真正满足“低成本、高便利、真环保”需求的技术,才能赢得用户持久青睐。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汽车革命的终局不属于过渡产品,而属于那些真正解决痛点的创新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