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7X搭载900V平台背后,藏着一场让欧洲车企排队签字的供应链暗战,这台售价22万起的国产SUV,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去年冬天,大众和宝马的采购负责人大概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为了几批芯片,排队等着用人民币结算。这事儿听着挺魔幻,但确实发生了。起因是荷兰那边想把安世半导体的总部接管过去,结果发现核心产能全在中国手里,这下可尴尬了。你想想,一个造汽车芯片的公司,欧洲只有个牌子,活儿都在东莞干,这戏码演得。
这事儿闹到后来,安世中国直接放话:要货可以,人民币结算,合同重签。那些欧洲老牌车企也没辙,生产线不能停啊,最后还真就乖乖照办了。这场面要放在十年前,你敢信?
说回正题。我最近试驾了台极氪7X,开完之后琢磨了好几天。这车表面上看就是台22万起步的中大型SUV,溜背造型挺唬人,配置也够丰富。但仔细一琢磨,它身上那些技术点,跟前面提到的芯片风波,似乎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
车顶那颗激光雷达,不算什么新鲜玩意儿了。但你要问为啥非得用激光雷达而不学特斯拉搞纯视觉,这里头的门道可能就值得品品了。感知硬件这东西,往深了说也是个供应链的活儿。极氪背靠吉利那一整套生态,从感知到算法到芯片,大部分环节都能自己把控。这年头,能把关键零部件攥在自己手里的,心里大概都会踏实不少。
再说说那个900V高压平台。充电快是一方面,你在服务区等个十来分钟就能走人,这体验确实不错。但工程师朋友跟我聊的时候,更愿意提另一个事儿:电流降下来,线束能轻好几公斤,发热也少,整个电驱系统的效率都能往上提。这些改进可能你开车的时候感觉不太明显,但多出来的几十公里续航,或许就是这么省出来的。
碳化硅这玩意儿,听名字挺高科技。其实说白了就是功率器件的一种,用它替代传统的硅基IGBT,开关损耗能降不少。这东西也属于半导体范畴,设计和制造的难度不比一般芯片低。极氪7X用上这个,多少能说明国内在功率半导体这块儿也不是完全受制于人了。
电池这块儿更有意思。宁德时代那个神行电池,磷酸铁锂的材料体系,通过结构上的创新硬是把能量密度做上去了。极氪7X的续航能超过800公里,跟这个关系不小。电池供应商在全球的话语权有多重,可能不用我多说,你看看那些合资品牌现在都在跟谁合作就明白了。
车里那块大屏和智能系统,操作起来确实挺流畅的。据说用的是高通比较新的座舱芯片,算力够强。不过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反而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整套系统的底层架构,它能不能持续升级,能不能接入更多AI功能,这些才决定了这车三年后会不会显得落伍。
SEA浩瀚架构这个东西,听起来挺虚的。我的理解是,它像个神经网络,把电池、电机、电控、智驾、座舱这些模块串起来,并且预留了足够的冗余。这意味着以后想加点儿什么新功能,不用动大手术,OTA升级就能解决。这种前瞻性的设计,可能比堆配置更值钱。
安全这块儿没啥好多说的,该有的都有。车身强度、主动刹车、电池防护,这些是底线。不过我倒是挺在意一点,就是24小时的电池监控系统。毕竟开电车,心里多少得有点儿数,万一哪个电芯出问题,能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这事儿关乎命。
设计上,极氪7X走的是年轻化路线,溜背、无框车门、隐藏式把手,这套组合拳下来,辨识度确实够高。至于好不好看,这事儿见仁见智。但至少你能看出来,它不是照着谁抄的,这份原创性多少能体现点儿品牌自信。
开了几天下来,我琢磨了个问题:为什么这两年国产电车能卖得这么猛?配置高价格低当然是一方面,但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到了某个临界点。从芯片到电池,从感知硬件到算法,核心环节基本都能自给自足了,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能反过来卡别人的脖子。
极氪7X这车,单看配置表可能没什么特别的。但放在产业链这个大背景下看,它或许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当你不再需要看别人脸色拿货,当你能自己定义什么是好车,游戏规则可能就变了。
至于那些欧洲老牌车企现在什么心情,我就不好猜了。不过有一点挺有意思:以前是我们拿市场换技术,现在似乎反过来了,他们得拿市场换供应链的稳定。这个转变来得有点儿快,但仔细想想,也不算意外。
这台车值不值那22万,你自己去试试就知道了。但它背后这场关于供应链、关于技术话语权的博弈,大概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