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三年车主复盘:这些升级让我决定再次购买

三年前,我握着方向盘穿行在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新能源车之中,最终被一台轿跑轮廓流畅、灯带如星际航迹般闪耀的车型吸引——那是小鹏P7。作为首批车主,它曾是我对“智能汽车”认知的起点。如今,当全新一代P7再次成为我的座驾时,这段跨越三年的“双向奔赴”背后,藏着智能汽车领域一场静默却深刻的革命。

一、智能不再是“期货”,它在我车上真实生长

初见P7时,它的高速NGP已经令人惊艳:自动超车、进出匝道流畅得不像机器。但更打动我的是,它从未停止进化。通过整整24次OTA升级,我的P7陆续解锁了“记忆泊车”“无网络语音控制”等新技能。记忆泊车尤其实用——公司地库的固定车位,首次手动停好后,下次到入口一键启动,方向盘自动旋转、精准入库,雨天再也不用狼狈淋湿。

最惊喜的是2023年那次大更新:无网络状态下仍能用语音调节空调、开关车窗,甚至启动NGP变道。当其他品牌车主还在抱怨“功能宣传未落地”时,我的老P7却在一次次升级中变得比提车时更聪明。这种“常用常新”的体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智能不该是购车时的静态参数,而是持续成长的“生命体”。

二、续航焦虑被“高压快充”碾碎,远方不再设限

小鹏P7三年车主复盘:这些升级让我决定再次购买-有驾

老款P7的625km续航曾是同级标杆,但充电效率仍是痛点。直到今年试驾新款P7,我才理解什么是“补能自由”。全域800V高压SiC平台搭配5C超充电池,实测充电12分钟续航从10%飙升至80%,一杯咖啡时间增加500公里续航。更有意思的是,它在第三方充电桩也能跑满180kW功率,效率远超普通电车——技术优势直接转化成“充电特权”。

长途自驾时,这种优势被无限放大。国庆开新P7去川西,沿途用小鹏自建的S4超充站补能(全国已超2000座桩),无须精算电量。超薄电池包设计还让88%空间留给乘员舱,后排能轻松跷二郎腿,后备箱塞下全家露营装备后仍有富余。当“续航实、充电快、坐得宽”同时实现,纯电出行才真正有了松弛感。

三、老车主的“逆龄术”:芯片众筹让硬件焕新

去年底,一则消息在小鹏车主群刷屏:老P7可众筹升级8295座舱芯片!仅3天,超4900人参与筹款,我也果断加入。4999元将高通820A换成5nm制程的8295芯片,算力提升4倍。升级后车机流畅如新机,甚至能运行与小鹏P7+同款的AI天玑系统。

小鹏P7三年车主复盘:这些升级让我决定再次购买-有驾

更关键的是,小鹏为老车型适配新硬件的诚意。研发投入近900万元,涉及域控制器重构、软件适配等复杂工程,难度“不亚于开发新车”。相比某些品牌“买新不买旧”的隐性淘汰,小鹏用行动证明:老车主的信任值得用技术革新来回报。

四、智能驾驶从“尝鲜”变成“依赖”

三年前P7的XPILOT 3.0让我初识辅助驾驶;如今全新P7搭载的XNGP系统已覆盖全国80城,变道成功率高达98.7%。最让我依赖的是通勤场景:每天经过拥堵的科技园路段,LCC像老司机般稳跟车流,高速NGP自主切换车道避让慢车。春节返乡时,93%的P7+车主全程启用智驾——当一项技术从“偶尔炫技”变为“离不开的助手”,才是真正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AI代驾模式。常走的非标小路,自学一次后就能复现路径。这种“越开越懂我”的进化,源于小鹏部署的端侧VLA+VLM大模型,让车具备场景化记忆能力。当技术从参数堆砌转向人性化关怀,智能才真正有了温度。

小鹏P7三年车主复盘:这些升级让我决定再次购买-有驾

为何我选择再次成为P7车主?

回望这三年,小鹏用两件事征服了我:

一是技术普惠的诚意。新平台功能(如无网语音、5C超充)持续下放给老车型,让老用户不被遗忘;

二是用户参与的创新。从OTA需求反馈到芯片众筹,车主成了产品迭代的“共创者”。

小鹏P7三年车主复盘:这些升级让我决定再次购买-有驾

如今新一代P7的“智美双旗舰”定位,既是技术集大成者——全球量产车最高算力2250TOPS、图灵芯片赋能纯视觉智驾;也是设计标杆——3米轴距空间媲美行政轿车,零重力座椅让午休变成享受。而当95后车主占比达76%,社区氛围更充满年轻家庭的活力。

结语:

三年前选择P7,是出于对智能的好奇;

三年后再次选择它,是因为见证了一个品牌如何让科技从“参数表上的噱头”,变成用户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进化。当一家企业愿意为老车主的笑容投入900万研发,当一辆车能通过OTA不断刷新价值边界,这份“持续焕新”的生命力,才是智能汽车时代最珍贵的底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