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

谈及现今的豪华大巴品牌,宇通、金龙等名字往往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然而,在过去,桂林大宇这一品牌曾是无法被忽视的存在,它在豪华大巴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初创时期的探索与发展

桂林大宇的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11月1日的桂林汽车配件制造厂,坐落于桂林市南郊的平山工业区。其主要业务涵盖全自治区的汽车技术改造、客车与挂车生产,以及汽车配件的制造,规模在当时已算是相当可观。

1963年,该厂利用CA10货车底盘,按照交通部的设计图纸,成功试制出JT660型长途客车,这标志着桂林正式进入了汽车制造领域。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尽管初期条件艰苦,产能有限,其生产的客车在噪音和动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导致在接下来的20年里,年产量仅维持在几十至一百辆左右。

到了1982年,桂林汽车配件制造厂采用更先进的底盘和技术,成功试制出JT662型公路客车。两年后,更是率先生产出带空调的豪华客车GL611CHK,这款车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年销量一度飙升至600台。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面对如此喜人的成绩,桂林汽车配件制造厂决定放弃低端市场,全力进军高端豪华客车市场。同时,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客车走天涯”的广告语,也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响起。

此后,该厂陆续推出了多款采用先进技术的大型豪华空调长途客车和轻型客车,不断丰富产品线。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1985年,桂林汽车配件厂正式更名为桂林客车厂,并归桂林市管理。在“七五”期间,得益于国家投资的技术改造,年产能大幅提升至2500辆,跻身交通部列出的全国技术重点厂家之列。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桂林客车厂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和高速公路建设大潮的兴起,该厂才迎来了真正的发展机遇。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与大宇的携手合作

中韩建交后不久,韩国大宇集团便派团队来到桂林客车厂进行考察。经过多轮磋商,双方于1994年以各占50%的股比合资成立了桂林大宇客车有限公司。

新公司成立后,桂林大宇迅速从韩国引进了三款最先进的豪华大巴,其中BH120更是被誉为“陆上飞机”。凭借这些优秀的产品,桂林大宇在国内市场上脱颖而出,销量迅速攀升至5000辆,占据了高速客运市场的较大份额。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从1995年至1998年,桂林大宇的年产销量持续飙升,1998年产值更是突破了10亿元大关,成为桂林工业发展史上的佼佼者。同时,公司还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标志着其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娱乐领域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而桂林大宇也似乎正乘着这股东风扶摇直上。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然而好景不长,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韩国大宇集团陷入经营困境。到1999年时负债总额已超86万亿韩元,最终于2000年11月8日宣布破产。

韩国大宇的破产给桂林大宇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过度依赖韩方技术支持,桂林大宇在自主研发方面严重滞后。随着国内其他客车企业的崛起和进军高端市场,桂林大宇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面对困境,桂林大宇开始调整战略,尝试进军城市公交市场并加快新产品研发。然而,市场的巨变使得这些努力未能取得显著成效。

到了2006年,上海铭源对桂林客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并与桂林大宇展开合作。然而,这一系列举措并未能扭转桂林大宇的颓势。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随着时间的推移,桂林大宇的处境愈发艰难。到2016年时,其年销量已远不及宇通等竞争对手。

桂林大宇:曾经高端豪华大巴的王者,为何最终没落离场?-有驾

最终,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桂林大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品牌,如今只能成为汽车圈中的一段回忆。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对汽车圈的故事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您的见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