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嚷嚷着“地铁比开车快”“共享单车更环保”的年轻人,突然齐刷刷晒起了驾照。有人凌晨四点蹲在驾校门口等练车,有人科二挂了三次依然倔强地报名补考,甚至还有朋友在生日当天许愿“求科三一把过”。
这让我忍不住想问:明明地铁覆盖越来越广,网约车随叫随到,为什么年轻人依然前赴后继地挤进驾校?难道真像老一辈说的“技多不压身”?
去年夏天,朋友小张深夜接到电话,父亲突发急病需要送医。他住在郊区,凌晨打不到车,最后硬着头皮借了邻居的车,却发现自己连油门和刹车的位置都分不清。后来他红着眼圈说:“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不会开车的人,连至亲的命都握不住。”
这种“未雨绸缪”的心态,正是当代年轻人考驾照的核心动力之一。生活从不会提前发通知单,可能是临时需要帮客户送文件,可能是搬家时发现货拉拉司机坐地起价,也可能是旅行途中想拐进一条地图上找不到的小路。驾照就像一张“通行证”,让你在突发状况面前,不至于手足无措。
更现实的是,现代社会的容错率越来越低。企业招聘启事里,“持有驾照”早已从司机岗位蔓延到销售、采购甚至行政岗。一位HR朋友直言:“两个能力相当的候选人,会开车的那位总能多拿一分印象分,谁知道哪天需要他顶班送个急件?”
如果你以为年轻人只是被生活逼着学车,那就低估了他们的“精打细算”。
2025年的驾考新政,直接把年龄焦虑转化成了行动力。过去考摩托车驾照卡在60岁的门槛,如今70岁的老大爷也能骑着三轮车去菜市场;大中型客货车驾照的使用年龄从60岁延长到63岁,甚至通过测试后还能再续三年,这意味着,驾照正在从“技能证书”变成“终身资产”。
更不用说考试本身的“不确定性”。一位驾校教练透露,科目二取消“坡道定点停车”后,自动挡学员的通过率直接飙升20%。但谁知道明年政策会不会突然加码?就像2017年“先学后付”模式刚推出时,学时费一夜暴涨30%,让无数拖延症患者悔青肠子。
年轻人深谙一个道理:在规则变化前拿到入场券,才是最稳妥的投资。
有人不服气:“等自动驾驶普及了,谁还自己开车?”这话乍听有理,细想却露了怯。
当前市面上的所谓“L4级自动驾驶”,本质上仍是“有条件接管”。系统可以处理99%的常规路况,但遇到暴雨天识别不清车道线,或是突然窜出的电动车,依然需要人类驾驶员紧急干预。更别提政策明文规定:即便车辆能自动驾驶,驾驶员也必须持证上岗。
技术乐观主义者总幻想未来能彻底解放双手,但现实是,人与机器的协作关系远比想象中复杂。就像银行柜员不会被ATM机取代,医生不会被AI诊断淘汰一样,驾驶技能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是安全出行的最后一道防线。
抛开功利性需求,驾照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带着一丝浪漫色彩。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拿到驾照那天,我突然发现城市的半径变大了。”过去依赖公共交通的“两点一线”,突然能延伸到城郊的露营基地、深夜的便利店,甚至跨省的自驾路线。这种对自由度的渴望,在疫情后显得尤为强烈,当“说走就走”成为奢侈品,至少手握方向盘的人,还能保留一点对生活的掌控感。
驾驶本身是一场“成人礼”。从战战兢兢踩下第一脚油门,到熟练地在车流中穿梭,这个过程暗合了年轻人从校园到社会的蜕变:犯错、修正、承担责任,最终独当一面。
最后讲个真实故事。日本作家郑燕50岁重考驾照,14天集训让她“紧张到小腿肚发抖”,却在拿到驾照后,带着父母穿越山林,开辟了全新的生活半径。她在文章里写:“如果没开始自驾,我过的可能是另一种人生。”
这或许解释了年轻人争相学车的深层心理: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多一项技能,就多一份对抗风险的底气。无论是为了职场竞争力,还是为了深夜的那份安全感,抑或是单纯想证明“我能做到”,驾照早已超脱工具的范畴,成了现代人自我赋能的象征。
当然,我从不鼓励盲目跟风学车,对机械毫无兴趣的人,大可继续享受地铁上的时光。但如果你曾在暴雨天打不到车,曾在招聘会上因“需持驾照”被筛掉简历,或是在旅行时对着租车界面叹气,那么不妨问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是否愿意把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声明:本文不含任何商业推广,所引用政策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驾校选择请读者自行斟酌。)
你考驾照是因为刚需,还是跟风?
拿到驾照后,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自动驾驶普及后,你会放弃开车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