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是蔚来汽车打造的第三个品牌,其首款同名车型萤火虫于4月19日上市。上市首月,萤火虫的销量为231台,虽然仅有11天的销售时间,但这样的表现对于一台10万出头的车型来说,怎么都说不上好。
那么问题来了,萤火虫这款车的产品力到底如何?它又能否在之后赢得更多的人的喜欢呢?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我到店里,对萤火虫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实在今年上海车展,我就近距离看过萤火虫。当时萤火虫的几台展车周边都围满了人,可见大家对于萤火虫的关注度很高。在上海车展的展台上,萤火虫还展示了一台由第三方改装团队打造的宽体版。
为什么要打造这样一台宽体版呢?个人认为是为了提升颜值。因为在宽体加身之后,萤火虫看起来确实顺眼了很多,也变得非常有运动范儿。说宽体版好看,就不得不说到原厂的造型很难说好看。当然也不能说难看,更为恰当的说法是,让人感觉很奇怪。
最奇怪的就是它的三眼大灯了,跟苹果手机的摄像头布局方式一样,谈不上什么美感,最关键的是,它的尾灯也是同款造型,属实是设计师偷懒了。然后就是侧面的线条不是很协调,车头很短,车身又显得比较臃肿,整车显得很不协调。
萤火虫的车身尺寸不大,其长宽高分别为4003*1781*1557mm,轴距为2615mm。对比同级别车也算是比较小的一类,这一设计的好处在于在城市行车的时候,更加灵活,而且它的最小转弯半径仅为4.7米。
外观设计虽然不是很协调,但空间的设计能力很不错。作为一款后置电机的车型,萤火虫有着容积达到92L的前备箱空间,虽然开口比较小,但进深不错。而同级别的吉利星愿的前备箱空间仅为70L。不过在后备箱空间方面,星愿扳回一城,在常规状态下,星愿的后备箱空间为375L,而萤火虫仅为335L。
如果说外观设计有那么点特立独行的味道,那么内饰设计就非常普通了。跟同尺寸的大多数车型一样,前排采用贯通设计,中控台上布局着一块中控屏以及方向盘,就没有别的组件了。整体简单实用,但也缺了点设计的格调。
在车内设计部分,后排座椅的右侧坐垫下方有一个隐藏的储物盒,是一个空间设计的亮点,但实用性并不强,除非车主需要藏点私房钱。
设计之外,萤火虫的其他部分产品力就是行业常规标准了。动力方面,搭载了最大马力143匹的驱动电机,破百时间8.2秒,就是这个级别的常规水准。电池容量为42.1kWh,CLTC工况纯电续航里程为420km。
智能方面,车机内置骁龙8155芯片,也就是个中端水准。驾驶辅助使用了地平线提供的智驾解决方案,支持高速NOA和自动泊车。但这个恰恰就是尴尬的地方,对于萤火虫这种城市代步的纯电小车来说,高速NOA或许一年都难得用上一次,自动泊车就更是没什么用了,它这么小的尺寸,新手都随便停,哪用得上自动泊车。但若是不配上驾驶辅助的功能,又显得不够高大上。
最后就是大家都会关心的一个问题,萤火虫的换电问题。萤火虫确实支持换电技术,但因为与它匹配的换电站尚未建设,据说要等到2026年,就可以享受换电服务了。
写在最后
在整体看完萤火虫这款车之后,我个人认为它的销量没有好起来的理由。因为它并不符合主流人群的需求。对于这类纯电小车,用户需要的不过是够用,空间够用、续航够用、配置够用,就比如吉利星愿,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产品力,但各方面表现均衡,再加上一个有性价比的价格,自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相比之下,萤火虫则被套上了几层枷锁,来自蔚来,所以必须支持换电,这增加了成本,但又暂时没有换电站,无法让用户享受换电服务,最后白白付出了成本。然后就是在空间、续航、配置方面,受限于尺寸,并没有于同尺寸的竞品拉开差距,甚至还有部分产品力处于劣势。另外,为了撑得起10万出头的价格,硬上的地平线驾驶辅助,几乎就是白花钱,因为这套方案本就是基础方案,表现一般,并且萤火虫这些在城市代步的小车,可以说压根就用不上,因为它的智能领航只能在高速上用,而萤火虫没什么机会上高速,自动泊车就更是鸡肋中的鸡肋了,刚刚4米长的车,还需要自动泊车吗?
以上图文为陈大山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