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数据在汽车圈刷屏了——有媒体统计,2023年上半年,新势力车企的亏损总额突破了百亿元。其中,个别品牌单季度亏损就超过了30亿。看着这数字,确实让人头皮发麻。百亿亏损是什么概念?差不多可以买下好几个中小型上市公司了。而且,这还不是一两家车企的事,是整个新势力阵营,几乎都在烧钱。
于是,质疑声扑面而来:“这些车企到底在干嘛?都亏成这样了还撑得住?”“是不是新势力这条路根本走不通?”“再这么亏下去,离倒闭也不远了吧?”大家议论得很热闹。说实话,乍一看这些数字,确实挺吓人。但咱们得冷静一下,别被表面的亏损迷了眼。亏损只是结果,得看看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看明白这些车企到底是在“玩火”,还是在“布局未来”。
先捋捋账面上的数据吧。亏损,是因为卖得不好吗?其实并不是。其实,像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这样的头部新势力品牌,它们销量并不差。2023年上半年,理想的单月交付量甚至破了3万辆,新势力里实打实的销量冠军。蔚来也稳稳站在月销1万台的水平,小鹏虽然销量增长乏力,但年销十几万辆的体量还是有的。所以,卖不出去车肯定不是主要问题。
再看营收,头部新势力的营收增长也算稳健。以理想为例,上半年营收已经超过了4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蔚来也有200多亿的规模,数字看着也不小。所以,销量和营收是正向增长的,但为什么亏损还这么严重?问题出在利润上。
毛利率,就是一大关键。像传统车企的燃油车项目,毛利率通常在两位数以上,有些豪华品牌甚至高达20%-30%。但新势力的电动车呢?毛利率普遍跑不赢传统车企。比如理想的毛利率大概在20%左右,算是新势力里的“优等生”。蔚来和小鹏就没那么“好看”了,尤其是小鹏,2023年上半年一度跌到个位数。而像特斯拉这样的“卷王”,2023年降价后,毛利率也跌到了不到20%。毛利低,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净利润,甚至越卖越亏。
当然,毛利率低还不是终极问题,真正拖垮净利润的,是研发和营销。研发投入这个事,可以说是新势力的“标配”,也是“烧钱大户”。蔚来、小鹏、理想这几年每年花在研发上的钱都在百亿级别。比如蔚来,2023年光上半年研发投入就花了55亿。小鹏也不遑多让,研发投入占到营收的20%以上。这钱花哪了?智能驾驶、全新平台、算法迭代……这些技术门槛都很高,市面上能做这些研发的公司本来就不多,意味着你得自己啃下来。
再说营销。造车新势力一直是营销端的“大户”,蔚来的线下体验店、小鹏的直营渠道、理想的“豪华试驾服务”,每一条都烧钱。这些模式短期内很难见到回报,但要是不做,可能消费者连买你车的理由都没有。
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不是新势力独有的现象?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是不是就不用这么烧钱?答案其实是否定的。燃油车时代的巨头们,在向新能源转型的时候,也在经历类似的阵痛期。就拿大众来说,他们的ID系列电动车刚上市时也被吐槽“毛利率低”,几乎是砸钱推新品。而特斯拉呢?别看它现在全球销量第一,利润也不错,但前几年那是真的“砸得底裤都快没了”。2003年到2019年,特斯拉连续亏损了16年,到2020年才开始盈利。所以新势力的亏损,某种程度上是行业转型阶段的“宿命”。
说到这,有人可能忍不住想吐槽了:“亏损就亏损吧,但这些企业是不是太乱花钱了?”表面看,好像是。但再细想,这些钱其实都砸在了未来的“必争之地”上。比如智能驾驶,这几乎是电动车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谁能在这个领域领先,未来就更有话语权。再比如渠道建设,直营重还是传统4S店重,各家打法不同,但谁都不敢放松。还有品牌定位,新势力想对标豪华车,就得烧钱砸服务,不然凭什么让消费者多花十几万买你的车?
所以,新势力的亏损,看着吓人,实则是它们在“买未来”。当然,这不代表所有新势力都能熬过去。谁能扛到最后,谁能把研发投入转化成实际的技术领先,谁能在降本增效上跑得更快、更稳,这些是决胜的关键。而那些亏到后来连现金流都撑不住的企业,可能就真的熬不住了。
最后一句话总结:亏损,看着让人心慌。但真正要盯紧的,不是账面上的数字,而是这些企业下一步怎么走。毕竟,今天的亏损,可能是为了明天的增长铺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