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 26 日,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于万众瞩目中正式上市。自发布以来,这款车热度便持续攀升。凭借小米品牌的强大号召力、雷军的个人影响力、出众的外观设计以及宣传中丰富的配置亮点,YU7 上市后迅速引发了消费者的抢订热潮。仅用时 18 小时,锁单量就突破了 24 万台,这一成绩在汽车市场上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芒。
然而,就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一场退定潮却悄然涌动。据汽车投诉网公布的信息显示,在短短两天内,就有超过 20 位车主申请退款,且这些车主给出的理由惊人地一致:官方疑似隐瞒了交付时间,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快提车时间竟也长达 8 个月之久。如此漫长的交付周期,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无奈之下选择退定。
从品牌角度来看,小米在科技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极具吸引力的品牌影响力,其推出新车自然能吸引大量目光。小米 YU7 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极高的人气,使得部分消费者在冲动之下便选择下单。毕竟,小米品牌以往的产品在性价比和创新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消费者对小米汽车产品也寄予了厚望。然而,当消费者的激情逐渐消退,冷静下来后面对长达 8 个月的交付等待时间,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购车决定。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购买汽车是一项重大且严肃的消费决策,他们往往期望能够尽快提车,以便早日享受新车带来的便利与乐趣。长达 8 个月的交付周期,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也可能随之发生转变。而且,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消费者还需要承受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因此,当交付时间的真相浮出水面,众多消费者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定,这也反映出交付周期对于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影响。
除了交付时间的问题,小米 YU7 在产品力方面也遭受了消费者的质疑。不可否认,小米 YU7 在外观设计上确实费尽心思。其采用轿跑式造型风格,沿用长车头短车尾的设计,风阻系数低至 0.245Cd。前脸封闭式造型搭配机舱盖前端的银色车标,极具辨识度。前包围两侧类似三角形的通风孔以及中间与车身同色的装饰件,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运动感。大灯轮廓独特,灯组上部分镂空设计,可引导气流,实用又美观。车身侧面溜背式造型搭配电动内翻门把手,车尾贯穿式对称 C 字形尾灯组和镂空式扰流板、“小鸭尾” 造型后扰流板,让整车看起来动感十足,尤其是其神似 “法拉利” 的外观,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此外,小米 YU7 还配备了行业量产首发的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创新性的交互方式,为用户带来了强烈的科技豪华感。
然而,深入探究车辆的配置,问题便逐渐显现。当前的汽车市场中,城市和高速领航功能已经成为许多高端车型的标配,或者在部分车型中作为较为常见的选装配置出现。但小米 YU7 的城市和高速领航功能却仍被列为选装项。不仅如此,像信号灯识别、记忆泊车、手势控制等实用功能,同样需要消费者额外付费选装。对于一款定位为 “豪华高性能 SUV” 的车型来说,这些功能的缺失或选装设置,无疑让消费者感到失望,也削弱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再看内饰配置,小米 YU7 在座椅材质方面的表现也引发了争议。其真皮座椅的选装费用高达 8000 元,即便是售价 32.99 万的顶配 Max 版,车内座椅也仅采用仿皮材料。在同价位区间,国内众多友商的车型早已将真皮座椅列为标配。相比之下,小米 YU7 的这一配置显然缺乏竞争力。尽管宣传中提到其高频接触内饰面采用 100% 软包覆盖并获得 OEKO - TEX 一级国际认证,座椅应用 Nappa 牛皮包覆等亮点,但当消费者发现顶配车型都没有标配真皮座椅时,这些宣传亮点便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难以弥补配置上的不足。
一直以来,雷军带领的小米以其独特的 “雷式” 营销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雷式” 营销以善于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为特点,通过高热度的发布会、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以及庞大粉丝群体的强大影响力,使得产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在小米手机的发展历程中,这种营销方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小米积累了大量忠实的用户群体。
然而,在汽车市场, “雷式” 营销似乎遭遇了挑战。汽车作为一种高价值、长使用周期的商品,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往往更加谨慎。他们不仅关注产品的宣传和品牌影响力,更注重产品的实际性能、配置细节以及交付服务等多方面因素。小米 YU7 此次出现的退定潮,正是消费者对产品实际表现与营销宣传之间差距的一种直接反馈。这表明在汽车领域,仅靠营销手段制造热度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如果小米不能妥善解决交付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升产品的实际配置表现,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品质和功能的期待,那么即便拥有强大的营销能力,也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稳固立足。对于小米而言,如何平衡营销与产品力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的热度转化为消费者真正的认可和长期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小米 YU7 的退定潮为其敲响了警钟。对于小米汽车的发展而言,后续需要在优化交付流程、提升产能,以及进一步优化产品配置、提高产品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改进。只有这样,小米汽车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在汽车市场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从小米手机领域的成功向汽车行业的稳健跨越,避免让 “雷式” 营销带来的热度如昙花一现,从而支撑小米汽车的长远发展,在汽车市场中书写属于小米的新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