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汽车行业持续内卷,恶性价格战何时休?

2025年的汽车市场,“降价”已成为高频词。从年初到年中,价格战从新能源赛道蔓延至燃油车领域,从头部品牌扩散至二三线车企,甚至出现“刚提车就降价”“官方指导价形同虚设”的乱象。这场被业内称为“恶性价格战”的竞争,不仅压缩了车企利润,更引发供应链波动、服务质量下滑、二手车残值暴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当“内卷”从行业现象演变为生存困境,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何时能回归理性?

2025汽车行业持续内卷,恶性价格战何时休?-有驾

一、恶性价格战的“众生相”:降价潮中的车企、用户与供应链

价格战的本质是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的“零和博弈”,但当降价超出成本可控范围,便会演变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恶性竞争,波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

车企:利润承压下的“生存挣扎”
2025年,多家车企陷入“降价-亏损-再降价”的恶性循环。例如,某新势力品牌为冲击销量目标,将旗舰车型售价从28万元降至22万元,降幅超20%,但因电池成本占比高(约45%),单台车亏损扩大至3万元,毛利率跌至-5%;传统车企同样难逃困境,某合资品牌燃油车通过“官降+终端优惠”将售价压至成本线附近,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部分门店被迫关闭。车企降价初衷是“以价换量”,但当价格下探速度超过成本优化速度,销量增长反而成为“亏损放大器”。

用户:从“占便宜”到“持币观望”
短期来看,价格战让用户享受到实惠——2025年,15万元可买到续航600公里、配备L2+智驾的车型,而2023年同价位车型续航仅400公里、无智驾功能。但长期降价导致用户形成“买涨不买跌”心理:部分消费者因担心“提车即降价”而推迟购车计划,转而持币观望;已购车用户则因车辆残值暴跌(1年车龄残值率不足50%)产生“被割韭菜”的负面情绪,影响品牌忠诚度。价格战从“刺激消费”变为“抑制需求”,市场陷入“越降价越难卖”的怪圈。

供应链:成本传导下的“连锁反应”
车企降价压力向上游传导,导致供应链企业利润被挤压。例如,某电池供应商为维持大客户订单,被迫将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从0.6元/Wh降至0.4元/Wh,降幅超30%,但因上游锂矿价格波动,实际毛利率从20%跌至5%,部分小型供应商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零部件企业同样面临困境,某座椅厂商因车企要求“年降10%”(每年降价10%),不得不削减研发投入、降低原材料标准,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如座椅皮革耐磨性下降、安全带卡扣松动)。供应链的“降本求生”最终可能反噬整车质量,形成“价格战-供应链恶化-产品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二、恶性价格战的“催化剂”:技术同质化、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

价格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技术、产能与需求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当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同质化产品与过剩产能的矛盾集中爆发,降价成为车企“不得不为”的选择。

技术同质化:从“差异化竞争”到“配置堆砌”
2025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机、智驾)已进入“成熟期”,车企难以通过技术突破建立壁垒。例如,800V高压平台因碳化硅器件成本下降,从百万级豪车下放至20万元级车型;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通过“重感知轻地图”方案,开发成本降低60%,成为中端车型标配;一体化压铸技术使车身零件从1500个减至200个,制造效率提升30%,但技术门槛也随之降低。当“人无我有”的技术变为“人有我有”的配置,车企只能通过“增配降价”吸引用户,价格战成为同质化竞争的必然结果。

产能过剩: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
过去五年,车企为抢占新能源赛道大规模扩产,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例如,某新势力品牌规划年产能50万辆,但实际销量仅20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40%;传统车企的燃油车产能同样闲置,某合资品牌全国工厂产能合计超200万辆,但2025年销量预计不足150万辆,闲置产能超50万辆。过剩产能需通过销量消化,而降价是最直接的促销手段——车企宁可承受单台亏损,也要维持工厂运转、分摊固定成本(如设备折旧、员工薪酬),否则将面临“产能闲置-成本攀升-亏损扩大”的更大危机。

需求疲软:从“政策驱动”到“主动选择”的增速放缓
新能源汽车消费已从“政策驱动”(如绿牌、补贴)转向“主动选择”(为体验买单),但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产能扩张速度。例如,2025年,一线城市新能源渗透率已超60%,新增需求主要来自换购用户(原燃油车用户),增量空间有限;二三线城市虽渗透率不足40%,但用户对价格敏感度高,更倾向选择10万元以下低价车型,导致中高端市场“卷价格”、低端市场“卷成本”。此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如就业压力、收入预期下降)也抑制了部分用户的购车需求,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三、恶性价格战的“代价”:创新停滞、品牌贬值与行业生态恶化

价格战短期能刺激销量,但长期会透支行业未来——当车企将资源投向“降本”,而非“创新”,行业将陷入“低水平重复”的陷阱;当品牌因频繁降价失去溢价能力,用户将不再为“品质”或“体验”买单;当供应链因利润微薄而削减投入,产品质量与交付稳定性将受到威胁。

2025汽车行业持续内卷,恶性价格战何时休?-有驾

创新停滞:从“技术投入”到“成本优先”
恶性价格战迫使车企削减研发预算,将资源向“降本”倾斜。例如,某车企原计划投入20亿元研发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500Wh/kg),但因价格战导致资金紧张,项目被迫暂停,转而通过“电池包扩容”(增加电池数量提升续航)等低成本方案应对竞争;另一车企则削减智驾团队规模,将城市NOA的开通城市从50个减至20个,以降低数据采集与算法训练成本。当行业从“技术驱动”转向“成本驱动”,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智驾等核心指标将停滞不前,用户体验难以提升。

品牌贬值:从“价值认同”到“价格标签”
频繁降价会稀释品牌溢价,使用户对品牌的认知从“品质象征”变为“价格标签”。例如,某高端新能源品牌曾以“智能豪华”定位吸引用户,但2025年因参与价格战,旗舰车型售价从45万元降至35万元,导致原有用户产生“品牌掉价”的负面感知,潜在用户则因“担心再降价”而持币观望;传统豪华品牌同样受损,某德系车企的纯电轿车通过“官降+终端优惠”将售价压至30万元区间,虽短期销量提升,但长期损害了品牌“高端、可靠”的形象,未来推出更高价位车型时将面临用户信任危机。

行业生态恶化:从“合作共赢”到“零和博弈”
恶性价格战破坏了行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例如,车企为降低成本,延长供应商账期(从3个月延长至6个月),导致供应链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中小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提升;经销商则因利润微薄(单台车佣金从5000元降至2000元)减少服务投入(如缩减售后团队、降低展厅体验),影响用户购车与用车体验;二手车市场同样受冲击,因新车频繁降价,1年车龄的二手车残值率从2023年的70%跌至2025年的50%,用户换购意愿下降,进一步抑制新车需求。价格战从“车企竞争”演变为“行业内耗”,最终损害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四、破局之路: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型

恶性价格战的根源在于行业“同质化竞争”与“短期思维”,破局需车企、政策与用户三方协同,推动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价值”。

车企:以“差异化创新”构建壁垒
车企需跳出“配置堆砌”的怪圈,通过技术创新(如固态电池、L4级智驾)、模式创新(如车电分离、电池租赁)或服务创新(如终身质保、免费充电)建立差异化优势。例如,某车企通过“换电模式”将电池成本从购车成本中剥离,用户可选择“买车租电池”(车价降低40%),或“电池分期”(月供低于充电成本),既降低购车门槛,又通过电池服务获取持续收益;另一车企则聚焦“高端智驾”,将城市NOA作为核心卖点,通过订阅制(每月收费300元)实现“硬件预埋+软件付费”,避免陷入价格战。

政策:以“规则引导”规范竞争
政策需从“补贴刺激”转向“规则引导”,遏制恶性价格战。例如,可设立“价格保护期”(如新车上市6个月内不得降价),保障早期用户权益;或推行“残值保障计划”(车企承诺回购二手车时按一定比例折价),稳定用户预期;此外,可加强对供应链的扶持(如提供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避免“降价潮”向上游传导。政策的目标不是阻止竞争,而是让竞争回归“价值创造”的本质。

用户:以“理性消费”倒逼行业升级
用户需从“价格敏感”转向“价值敏感”,关注产品背后的技术、服务与生态,而非单纯比价。例如,选择配备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而非仅看续航里程;选择提供终身质保、免费充电的品牌,而非仅看车价;选择支持OTA升级、能持续进化智能功能的车型,而非“一锤子买卖”的传统车。当用户用脚投票支持“价值型”车企,市场将自发淘汰“价格战”玩家,推动行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2025汽车行业持续内卷,恶性价格战何时休?-有驾

2025年的恶性价格战,是汽车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阵痛。当降价潮退去,唯有那些坚持技术创新、注重用户体验、构建生态壁垒的车企,才能穿越周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价格战的终点,不是“谁降价更狠”,而是“谁能为用户创造更可持续的价值”——这或许才是破解“内卷困局”的终极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