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现在这些个新能源车,就差没把螺丝钉都给“赛博朋克”了。
门把手,首当其冲,成了“隐身侠”。
搁以前,这玩意儿是车身上的“钉子户”,现在恨不得跟你玩“密室逃脱”,得摸索,得试探,没准还得虹膜识别(夸张了点),才能给你“蹦”出来。
颜值是刷上去了,科技感也duang duang往上涨,可问题也来了:真要遇到“幺蛾子”,这把手还顶用吗?
前阵子,工信部科技司张罗着要给《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这地基打个补丁,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开始征求意见。
说白了,就是要给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把手们立规矩了。
这事儿,我觉得值得咱们掰扯掰扯。
车企为啥这么稀罕“隐匿”门把手?
明面上说,是为了优化气动,降油耗,拔高续航。
这理由听着挺像那么回事儿,毕竟现在油价跟坐火箭似的,电车续航焦虑也是车主的心头大患。
但说穿了,更关键的怕是为了“博眼球”。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车企们挖空心思,就为了让自家车更吸睛。
可话说回来,颜值是到位了,那安全性呢?
你可能觉着我咸吃萝卜淡操心。
一个把手,能有啥要紧的安全隐患?
但你琢磨琢磨,万一咣当一下,车撞了,电断了,电动把手撂挑子了,你困在车里,是不是得抓瞎?
还有,那些藏在车门里的“暗门”,没个醒目的标识,十万火急的时候,你还能不能一击即中?
要知道,生死攸关,一秒钟都是天壤之别。
更扎心的是,这种“障眼法”设计,对一些弱势群体而言,简直是“噩梦级”难度。
老人家、小不点,或者行动不便的,他们八成找不到把手在哪儿,更别提在千钧一发之际打开车门了。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怀缺失”吗?
肯定也有人会站出来说,车企肯定考虑周全了,肯定有Plan B。
没错,有些车企确实整了机械应急开关,可以在断电的情况下“金蝉脱壳”。
但问题是,这些开关往往藏得深不见底,得扒开内饰才能找到。
就算找到了,操作起来也未必得心应手。
这让我想起之前刷到的一个新闻,一辆新能源车突发状况起火,车主被困,消防队来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破门而入,结果还是晚了一步。
事后诸葛亮一下,发现车主就是因为对车门的应急开启方式不熟悉,错失了黄金逃生时间。
这事儿,让人脊背发凉。
现如今,国内关于汽车车门把手的章程,主要聚焦在耐用性、强度、抗高低温等方面。
对于这些“神出鬼没”的把手,还真没有量身定制的条条框框。
国外呢?
更是一片蛮荒。
也就是说,车企们可以天马行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能勉强通过安全测试就行。
这就有点让人坐不住了。
工信部这次抛砖引玉,就是要堵上这个漏洞。
要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局、标识、安全性能、结构强度等,都给出白纸黑字的规范。
比如,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确保断电、碰撞等情况下车门系统还能“力挽狂澜”;比如,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全标识,保证醒目易见;再比如,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机构直接“瘫痪”。
这些举措,我举双手赞成。
有人可能会嘀咕,这会不会束缚车企的手脚?
会不会让汽车设计变得千篇一律?
依我看,并不会。
安全和美观,从来都不是水火不容的。
车企完全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在设计上“花式作妖”。
毕竟,人命大过天,安全才是压舱石。
说到底,汽车门把手,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设计问题,更是一个人命关天的安全问题。
规范“隐形”把手,为的是让安全不再“隐身”。
咱们不能为了追赶一时的潮流和科技感,而牺牲掉最根本的安全底线。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炫技”的。
希望这回新标准出炉,能真正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更踏实。
也希望车企们能把安全真正放在C位,别再一门心思“内卷”外观了。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谁也耗不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