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烧钱是战略还是迷茫

最近有一个数据在汽车圈炸开了锅,说出来估计不少人要皱眉:中国的某些新能源车企,单车交付居然亏损数万元,甚至有的毛利直接为负。你没听错,就是卖一台车,亏一台钱。而且还不是一两家这样,连一些风头正劲的“新势力”也跑不了。有媒体说这是行业性烧钱,有人担心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能撑多久,还有人甚至开始讨论破产风险。这么大的行业,搞成这样,听着确实离谱。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把这些数据拆开来聊聊,看看这些看似“吓人”的数字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亏损、烧钱、毛利低这些现象,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么危险,还是行业里本来就这样?一步步来,别跳太快。

新能源车企烧钱是战略还是迷茫-有驾

先看毛利和单车亏损。毛利为负是个啥概念?简单说就是你卖一台车,连成本都没赚回来。比如车的制造成本是20万,你卖19万,那毛利就是负1万。听起来挺难受对吧?但新能源车企的账一般不是这么算的。它们的成本,除了制造成本,还包括研发投入、销售费用、渠道铺设这些“额外开销”。尤其研发,新能源车企有个通病——研发支出高到吓人。一个新款车型从零开始开发,烧掉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稀松平常。再说软件部分,智能化、自动驾驶这些功能全靠算法堆出来,研发团队动辄上千人。研发成本摊到每台车上,毛利直接就被拉低了。

新能源车企烧钱是战略还是迷茫-有驾

有个典型例子可以摆出来讲讲。蔚来,很多人都说它“亏疯了”,但你仔细看它的财报,研发费用每年差不多都砸100多亿,占整体营收的20%-30%。而且它家单车制造成本确实高,材料用的是真舍得,车价卖得也不低,可还是亏。那问题的关键在哪?它的毛利低,不完全是因为卖车亏本,说白了更多是因为研发开销大得惊人。像这种情况,别说蔚来,很多新势力都差不多。

再拉传统车企对比一下。比如长城,虽然在新能源领域布局早,但它的研发投入比例就明显低不少。2022年研发费用占比不到营收的10%。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有成熟的燃油车业务做垫底,现金流更稳,新能源车的亏损可以靠燃油车利润抵掉。但新势力不一样,它们都是全线新能源,没有其他业务能帮忙兜底。你说它们烧钱?确实烧得厉害,可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它们的成长模式。不烧钱,车企怎么把技术堆上去?

新能源车企烧钱是战略还是迷茫-有驾

那外资品牌呢?实际上,外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也没少亏。特斯拉早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它的账曾经连续亏了十几年,差点没撑住。现在能做到高毛利,靠的是规模化效应。马斯克有句话特别值得琢磨,“规模是最好的降成本方式。”什么意思?简单说,车量产多了,单车成本摊下来就低了。特斯拉的超级工厂模式,就是用最强大的制造效率,把成本压到最低。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也在学这一套,比如比亚迪,它的产能和供应链整合能力远胜多数新势力,毛利自然相对高一些。

那回到中国市场,单车亏损到底是企业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这个问题不好一刀切。烧钱,肯定是烧了。但你也得看烧钱的方向。如果是研发和供应链投入,这其实是战略性亏损,未来有可能拉回来的。比如福祉版车型,长城花了大价钱搞智能座椅、升降门,这些功能成本不低,但它的目标是抢占一个细分市场。又比如自动驾驶,有些车企现在在L2+、L3上下血本,亏得确实厉害,但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这些投入可能是它的护城河。

新能源车企烧钱是战略还是迷茫-有驾

当然,也有企业是真没活路了。一些小规模新能源车企,卖不了多少车,研发又砸不动大钱,账面看着亏损,可能连市场机会都没抓住。这种情况确实危险,别说战略性亏损,可能连战略都没有。

所以这事拆下来,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大家别盯着表面数字看,关键是企业的下一步是什么。如果是战略性亏损,那有可能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市场。如果是乱花钱,那确实得小心了。这场新能源车的“马拉松”,比拼的不只是短期成绩,更是长期耐力。最终谁能跑到终点,就看谁烧的钱能烧出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