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装备的6家"2"字头专业厂,就像六个被命运捉弄的老兵。他们曾经并肩作战,如今却各奔东西——有的还在体制内坚守,有的已经改换门庭,有的甚至悄悄改了名字。这哪里是简单的企业重组?分明是一出活生生的国企改革悲喜剧!
还记得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吗?20厂到25厂,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上千个家庭的生计。在十堰的山沟里,这些工厂不仅生产模具和零件,更孕育了一代产业工人的骄傲。老张师傅在23厂干了三十年,他总说:"我们造的不仅是刀具,更是中国汽车的脊梁。"可现在呢?当21厂变成红星美凯龙旗下的公司,当24厂的实际控制人变成某个民营企业老板,那些曾经以"东风人"自傲的工人们,心里该是什么滋味?
改制就像一把双刃剑。表面上看,22厂和25厂依然风光,年产值几个亿,客户名单上全是响当当的车企。但角落里那些被"优化"掉的老工人呢?他们拿着买断工龄的补偿金,在人才市场投简历时,连个像样的岗位都找不到。更讽刺的是,当21厂被车建兴收入囊中,那些曾经为东风奋斗半辈子的技术骨干,突然就成了给家具大亨打工的"外来户"。
我们总说国企要改革,要市场化。可改革的结果为什么总是普通工人买单?看看24厂的股权结构吧——民营企业占80%,东风只留了20%的象征性股份。这哪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分明是国有资产的大甩卖!那些整天把"改革"挂在嘴边的决策者们,可曾想过车间里那些沾满油污的双手?可曾听过老工人们半夜的叹息?
但最让人心寒的不是改制本身,而是那种悄无声息的抛弃。23厂明明还在生产,却在工商登记上玩起了"消失术";21厂被转手多次,最终成了资本游戏中的一枚棋子。这些曾经撑起中国汽车工业的功勋企业,如今在财务报表上不过是一串待处理的数字。那些号称"优化资源配置"的精英们,你们可知道每关闭一条生产线,就意味着几十个家庭失去经济支柱?
在十堰工业新区的东风装备产业园里,崭新的厂房闪闪发亮。可走进去看看,流水线上还有多少熟悉的面孔?当我们在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欢呼时,是否有人记得,正是这些"2"字头工厂的老工匠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奠定了今天的基础。他们的技术或许不够"智能",他们的设备或许不够"数字化",但中国汽车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他们的汗水。
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但也不该是卸磨杀驴。当资本的大潮退去,我们终将明白:那些被轻易抛弃的,往往才是最珍贵的。东风装备的故事,不过是无数国企改革案例中的一个缩影。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是否也该给那些奉献青春的人们,留一点起码的尊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