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又出新款了,这次是X7。分体式大灯、细长尾灯、未来感设计,网上已经炸开了锅。有人说前卫,有人说激进,但没人问一句:这车到底给谁开的?
看看价格吧,动辄百万起步的豪车,在中国卖得比德国还贵。有意思的是,宝马全球销量四成在中国,而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到德国的三分之一。这不是消费升级,这是消费魔幻。那些在4S店刷卡时眼睛都不眨的人,和为了房贷省吃俭用的普通人,活得像在两个平行宇宙。
更魔幻的是舆论场。一款豪车改款能上热搜,而昨天刚爆出的留守儿童营养午餐克扣事件,阅读量还不到它的零头。我们的注意力被什么绑架了?是算法,还是我们自己?当豪车成为社交货币,当消费主义变成新宗教,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想:这个社会到底在崇拜什么?
记得去年有个新闻,某地农民为了给孩子治病,把自家房子卖了三十万。这笔钱,还不够买辆X7的一个轮子。同一个国度,有人为生存挣扎,有人为面子买单。这种割裂,比宝马的分体式大灯更刺眼。
豪车厂商当然有造车的自由,但社会是不是也该有反思的自由?当4S店的销售跟你说"这车开出去有面子"时,有没有人想过,真正的面子,不该是建立在对他人苦难的漠视之上?那些在朋友圈晒方向盘的人,可曾知道中国还有六亿人月收入不足一千?
不是说不能买豪车,而是说当整个社会都把豪车当成功标志时,这个价值体系已经病得不轻。我们嘲笑印度的种姓制度,却在自己打造金钱种姓。开宝马的看不起开大众的,住别墅的瞧不上住公寓的,这种赤裸裸的阶层歧视,比车头的双肾格栅更让人窒息。
德国人发明汽车是为了代步,我们买汽车是为了攀比。当一辆车被赋予太多身份象征,它早就异化成阶级压迫的工具。看看那些车友会的入会标准,某些豪车俱乐部直接写明"资产验证",这不是车友会,这是新时代的门阀制度。
更可悲的是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在被扭曲。某高校调查显示,超过四成95后把"开豪车"列为人生目标,而选择"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到5%。当整个社会的成功学只剩下价格标签,我们培养的到底是栋梁之材,还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豪车无罪,病的是人心。下次再看到宝马广告里那句"终极驾驶机器",不妨问问自己:我们驾驶的到底是汽车,还是被物欲操控的人生?当车灯照亮夜路时,能不能也照照我们迷失的价值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