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中国大奖赛正在上海火热进行!
引擎轰鸣、弯道超车、白烟四起,这些血脉偾张的画面让车迷们直呼过瘾。
不过看着赛场上飞驰的赛车,很多人心里都冒出过疑问:咱们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这么快,怎么连支正儿八经的F1车队都没有?
其实这个事儿得从F1的门槛说起。
很多人光看比赛觉得就是车子跑圈,但背后的门道可深了。
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跟咱们理解的运动联赛完全不是一码事,不是说凑几个车手买几辆车就能组队参赛的。
那些在赛场上风光的车队,背后都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天文数字的投入在撑着。
先说说组车队的基本条件吧。
国际汽联要求每个新车队得先交3680万欧元的押金,这还只是参赛资格的门票钱。
有网友算过账,这笔钱换成百元大钞叠起来能有四十层楼高。
更别提之后每辆赛车动辄百万欧元的造价,加上改装维护、团队运营这些后续开支,没点家底真玩不转。
车队烧钱最狠的要数研发环节。
像法拉利这样的老牌劲旅,光2016年就在赛车研发上砸了4亿多美元。
什么风洞实验、空气动力学设计,听着就高端。
他们家的赛车每个螺丝都要精密计算,车尾翼片的角度能精确到0.1度,这种级别的技术积累可不是砸钱就能速成的。
车手的身价也是个惊人数字。
顶级车手的年薪能到5000万美元,差不多够买两架私人飞机了。
不过人家这钱拿得也不容易,比赛时承受的G值堪比战斗机飞行员,据说在急刹车时车手脖子要承受相当于50公斤的冲击力。
有车队经理开玩笑说,培养个F1车手比造辆赛车还费劲。
说到赚钱门道,顶级车队确实有生财之道。
法拉利去年光赞助费就收了2亿多美元,壳牌、万宝路这些金主爸爸一签就是几十年长约。
比赛奖金也是大头,分站赛冠军能拿千万美元,年终分红更是按亿计算。
不过这些都是头部玩家的游戏,中小车队经常是入不敷出,去年就有两支新车队撑不到赛季结束就退赛了。
有意思的是,别看F1烧钱如流水,各大汽车厂商还抢着往里跳。
业内人士透露,这其实是品牌实力的活广告。
车队在赛场上每圈快0.1秒,背后代表的是发动机、材料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
奔驰车队的技术总监说过,他们在F1研发的混动技术,三年后就下放到了量产车上。
说到咱们国家的情况,其实早有车企动过心思。
十年前有家本土品牌尝试组建过车队,结果发现光赛车变速箱的研发费用就超过了全年利润,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现在国内玩得转的也就是FE电动方程式,毕竟电动车领域大家起步差距不大。
不过最近听说某新能源巨头在秘密招揽工程师,说不定哪天能给车迷们惊喜。
赛车文化这东西确实需要时间沉淀。
法国人1900年就办起了汽车比赛,那会儿咱们还在闹义和团呢。
现在上海虽然有了国际赛道,但民间改装车文化还是受限制。
有车友吐槽,想买套进口刹车片都得等三个月海关清关,更别说自己改赛车了。
不过随着国产汽车品牌崛起,情况正在起变化。
看看现在的国产车,新能源领域已经跑出几个世界级选手。
有业内专家预测,等咱们的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再突破两代,搞F1车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毕竟赛车拼到最后还是拼工业实力,当年本田靠F1技术反哺民用车的故事,说不定哪天就会在国产车企身上重演。
话说回来,普通人对F1的认知也有不少误区。
很多人以为赛车就是堆钱买速度,其实团队协作才是关键。
看过比赛的人应该注意到,顶尖车队换轮胎只要2秒多,这个速度是靠几百次训练磨合出来的。
每个队员的站位、动作都有精确到厘米的规范,这种细节上的积累可能比研发新车更难。
还有个冷知识,F1赛车的造价其实比不过某些超跑。
但为什么玩F1更烧钱呢?
主要是研发测试成本太高。
一辆赛车从设计到落地要经过上万次模拟测试,每次风洞实验的成本就够买辆宝马了。
更夸张的是,有些车队为了减重0.1公斤,不惜花百万美元研发新型材料。
对于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F1车队,网友们倒是挺乐观。
有人翻出二十年前的报道,当时国内连汽车产业链都不完善,现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全球领先。
按这个发展速度,也许下个十年就能在赛场上看到红旗或者蔚来的车队。
不过也有车迷泼冷水,说现在年轻人都去看电竞了,传统赛车运动的热度能不能撑到那时候还两说。
话说今年的上海站确实热闹,看台上坐满了从各地赶来的车迷。
有老外记者惊讶地发现,现场观众居然能准确说出各车队的战术策略。
这种专业度的提升或许就是希望的开始,毕竟没有观众基础的运动项目注定走不远。
说不定哪天,咱们的自主品牌车队就会从这些车迷中诞生。
说到底,F1车队这事急不得。
就像登山不能只看谁起步早,关键要看耐力和后劲。
现在国产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的突飞猛进,已经让传统汽车强国感到压力。
等技术底子打牢了,市场培育成熟了,去F1赛场上飙车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到时候别说组车队,说不定还能把分站赛变成中国车队的主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