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L和唐L上市首月销量破万。这数据一抛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想想看,才上市一个月,热销过万。这可不是什么日系“常青树”十几年的销量积累,也不是特斯拉的全球化渠道支撑,而是两款刚发布的国产新能源车。汉L卖了10483辆,唐L更直接冲到11406辆。这种起步成绩,直接把不少传统燃油车企常规车型一整年的销量按在地上摩擦。更别提一些新势力品牌,个别车型一年也就卖个几千辆而已。
但这事真有那么简单、乐观吗?或者说,这数据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销量破万当然是硬实力的体现,但一口气这么“炸”,多少有点不对劲。
先捋捋数据本身。
汉L和唐L,起售价都在20万元以上。一个是轿车,一个是SUV。对比比亚迪过去主打的10万级市场,这两款车的位置显然更高端。高价格没劝退消费者,反而第一波订单就打爆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比亚迪在品牌溢价和技术背书上,确实已经站稳脚跟了。刀片电池、超级e平台、全域1000V这种技术名词,听起来就很厉害,消费者也买账。
但是,卖得好和赚得多,真的是一回事吗?这一点不拆开来,还真不好说。以比亚迪目前的核心业务来看,新能源车是绝对主力,特别是中高端车型是拉毛利的大头。可别忘了,新能源车企普遍的毛病是研发投入高、基础设施成本大。你卖车赚的钱,可能还不够补贴研发和建厂的窟窿。这种“看起来很赚钱”的数据,很多时候只是账面上的热闹。
比亚迪也不例外。过去几年,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上的投入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刀片电池、DM-i混动、e平台,这些技术研发动辄几年甚至十年的积累,烧掉的钱不是小数目。拿唐L和汉L来说,虽然售价不低,但生产成本和研发摊销也高得吓人。尤其是量产初期,规模效应还没完全体现。能不能盈利,真不好说。早期的新势力企业,比如蔚来、小鹏,亏得连CEO都不敢看财报。比亚迪这种大厂虽然稳一些,但背后压力不比新势力小。
再看看同行。
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这几年日子都不太好过。大众、丰田这些顶级玩家,靠着燃油车霸占了几十年市场,但面对新能源这波浪潮,也被逼得头疼。大众ID系列销量不错,但盈利能力差强人意。丰田更是被喷“混动守旧派”,纯电车型全面落后。新势力那边呢?蔚来、小鹏、理想虽然风光,但亏损基本成了行业默认的“战略性现象”。至于外资品牌的纯电布局,说实话,大部分还在摸索阶段,没几家真正能打。
这样一对比,比亚迪的表现其实并不算离谱。销量破万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问题是,这种数据能不能持续,能不能从“看上去很赚钱”到“真的能赚钱”。
所以,比亚迪是在乱花钱吗?并不是。它是在抓新能源的风口,这是战略行为。从推出刀片电池到现在的全域1000V技术,比亚迪的动作一直是围绕技术突破和市场份额扩张。这种打法在短期内可能会压低利润,但从长期来看,是在为品牌和市场地位铺路。毕竟,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前期打基础投入多一点,是有道理的。
但话说回来,这种“战略性亏损”也有风险。关键看比亚迪能不能把手头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真正的市场护城河。如果未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战拉开,技术溢价被稀释,那“销量热潮”可能会变成“利润黑洞”。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比亚迪的技术布局和产品定位,还算比较健康。
总结一下,看着吓人的销量数据背后,其实藏着整个行业的共性问题:高投入、高竞争、低利润的早期攻坚战。比亚迪汉L和唐L上市首月销量破万确实是个好消息,但这只是开始,未来能不能持续增长,才是关键。很多时候,表面的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