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与背景
E-NCAP与C-NCAP在新车安全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新车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这两大评价体系在安全性评价体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中欧两地事故调查数据的地域性差异,E-NCAP与C-NCAP存在显著不同。本文旨在深入剖析E-NCAP与C-NCAP在侧面碰撞评价上的差异,通过仿真与实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碰撞车速提升对假人伤害指标等评价指标的影响,并为车型开发过程中提升安全性能提供有益建议。
E-NCAP与C-NCAP概述
E-NCAP的组织与实施
E-NCAP,欧盟实施的新车评价规程,以其严格的测试标准而闻名。该测试由欧洲各国汽车联合会、政府机关、消费者权益组织及汽车俱乐部等共同组成,E-NCAP独立于汽车生产企业,经费由欧盟提供。E-NCAP定期对上市新车和进口车进行碰撞试验,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安全性评价。
C-NCAP的组织与实施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借鉴国外NCAP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汽车标准法规、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及车型特征,经过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实际试验,确立了C-NCAP的试验和评分规则。C-NCAP的制定不仅考虑了车辆碰撞安全性能,还综合考虑了中国的实际路况。
侧面碰撞标准的比较
标准差异
在众多NCAP法规中,E-NCAP和C-NCAP在侧面碰撞速度和壁障离地间隙上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归因于不同地区事故调查结果的差异。例如,E-NCAP基于欧洲路况的调查结果,认为欧洲的侧面碰撞事故碰撞速度较高,大约为60km/h,且事故车辆以轿车为主。相比之下,C-NCAP认为中国路况拥堵,侧面碰撞事故的碰撞速度相对较低,约为50km/h,且事故车辆以SUV为主。
侧碰速度与离地间隙的影响
E-NCAP规定的侧碰能量约为194kJ,而C-NCAP规定的侧碰能量为135kJ,前者约为后者的144倍。由于后排假人的类型不同,E-NCAP设置更高的碰撞速度和更低的离地间隙,导致更大的碰撞能量和侵入量,这些因素会显著影响侧面碰撞结果。
为了进一步比较两种工况的差异,我们采用相同车辆和配置模型分别对两种工况进行了模拟。在模拟中,我们发现E-NCAP工况下,车门和B柱的变形程度更为显著,这反映出壁障对车身的冲击力度更大。
双方评价体系的比较
在E-NCAP侧碰工况中,前排WSID假人的运动幅度明显更大,与侧围的碰撞更为剧烈,承受的冲击也更为严重。E-NCAP侧碰工况对假人的伤害更为严峻,需要更高的安全标准和更严格的措施来保障乘员安全。
仿真与实车试验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我们对前车门和B柱的变形量进行了仿真与实车试验的对比,结果如图3所示。仿真结果与实车试验高度吻合,充分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对比仿真参数与试验结果,我们发现侧围变形量和假人运动姿态在两者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详细对比仿真与试验数据后,特别是B柱的侵入速度、侵入量和侵入形态对假人伤害的影响,通过详细对比仿真与试验数据,增强对侧围下部结构的保护性。我们将特别关注右侧B柱的加速度、壁障加速度、B柱侵入速度、B柱变形量以及车身整体变形量的仿真曲线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不同部位伤害值比较
E-NCAP与C-NCAP侧碰工况下的实车试验伤害指标对比分析如表3所示。在相同车辆与配置条件下,E-NCAP工况下,假人各部分伤害值普遍较C-NCAP高,如腹部和骨盆部位的侵入量和冲击力均显示E-NCAP工况更为严峻,这需要加强对重要部位的防护设计。
总结与建议
通过深入分析E-NCAP(2020版)与C-NCAP(2021版)侧面碰撞标准的差异,我们得出结论:针对E-NCAP侧碰工况的挑战,建议优化侧围结构。尤其是侧围下部结构,如门槛梁、B柱和座椅横梁等关键部位,通过合理的截面尺寸设计和材料优化,可以有效提升强度,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