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家车店变成全国“连锁食堂”,余承东一句“来鸿蒙智行吃饭”,一夜之间让汽车圈乱成了一锅炖牛腩。有人还在琢磨油耗,车主们却已经在智能展厅里边洗车边吃饭。这场景,搁两年前谁信?但现在,谁还没在社交平台刷到过那张“鸿蒙智行大酒店”的照片?说是蹭饭,其实更像一场集体的身份认领——你花几十万买辆车,顺带扔自己进了个“饭圈”,这体验,跟以前的4S店门口发传单,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真有意思,第一次去鸿蒙智行“蹭饭”,还没进门就被饭香吸住。等车的时候,隔壁桌的大哥边喝咖啡边聊智能驾驶,孩子绕着展示车跑圈,妈妈拍照发朋友圈。饭菜端上来,气氛就变了,没人讨论配置参数,大家更关心菜单有没有新花样。你说这是卖车的,还是开餐厅的?一张桌子,豪车和炖排骨之间的距离,瞬间就拉近了。
网上的热闹不用多说,质疑声、调侃声,轮番上阵。有人说,车主们是不是“羊毛党”转世?也有人直接点名,“几十万的车都买了,还差这顿饭?”但要真有空天天跑用户中心蹭饭,恐怕也是社会奇观。多数车主的生活节奏,比鸿蒙智行的咖啡还快。时间宝贵,饭菜再香,来多了也腻得慌。关键是,这顿饭让人有点归属感。像小时候放学后蹭邻居家饭桌,明知道不是自家锅里的菜,但那份“被接纳”的感觉,值钱。
其实汽车圈卷到饭桌,这事真不新鲜。蔚来早就开过NIO House,理想的亲子乐园也没少圈粉,但鸿蒙智行这回,玩出了烟火气。以前买车就是买个交通工具,现在变成了“生活场景体验”。车主进店不是为了修车,而是来“打卡社交”。数据摆在那儿,用户中心自从开饭后,客户停留时间直线上升,复购意愿也跟着涨。你说这是饭菜的魔力?其实就是品牌用人情味拉了粘性。SEO关键词“鸿蒙智行大酒店”、“用户中心餐饮”、“汽车圈福利”,全都自带流量密码。
说起来,车企怕被薅羊毛,这心结不是一天两天。娱乐圈粉丝福利,体育明星见面会,哪个行业没被“精致利己”薅过?但车圈门槛高,几十万的购车发票,直接筛掉了大部分蹭饭大军。真有那功夫天天去“蹭羊毛”,估计也是人生赢家。这么一想,品牌其实是在用饭桌做筛选题,留下的都是自己最想要的“圈层人”。
倒腾到饭桌上,反倒看清了中国消费社会那点小心思。饭菜免费,大家觉得爽;要收费,又嫌贵。饭桌背后,其实是“归属”和“认同”的暗流。想想体育圈的会员权益,谁不是一年到头只去几次,就为了那点仪式感?同理,鸿蒙智行的“餐饮体验”,更像是给用户一个顺手的理由,顺便洗个车,顺便发个朋友圈,顺便让自己觉得“混得不错”。顺便,还能拉点新客户进来。
有朋友跟我吐槽,这不是车企主业不行才搞副业吗?我乐了,你见过哪个品牌敢在服务区整火锅?说到底,卖车不再是“冷冰冰”,而是要让用户觉得“有温度”。欧美那边特斯拉玩超级充电站咖啡厅,中国这边直接把饭桌搬进展厅。两种玩法,一个目的:把用户粘住。你问粘住有啥用?数据不骗人,客户复购率、满意度全都蹭蹭涨。这年头,车能跑多远不如粘人粘得多。
说到这,不得不说网友的操作也挺有意思。有人拍照打卡,“今天又来蹭鸿蒙智行的自助餐”,底下评论区全是“羡慕嫉妒恨”。有人调侃,“这羊毛薅得体面”,还有人直接问“你家那边菜单上新了吗?”饭桌变成了社交货币,品牌成了社交场景的运营商。你说这是营销,还真不是单纯的套路。心理学上说,“被重视感”是最容易让人上瘾的,鸿蒙智行这波,正中了红心。
说起来,体育圈里明星福利也是同理。前阵子某篮球明星开见面会,票价贵得离谱,还是照样爆满。大家追的是福利?不,追的是那种“我进得去你进不来”的微妙优越感。鸿蒙智行的饭桌,逻辑如出一辙。
写到这里,脑海里突然跳出小时候街头巷尾的包子铺,明明味道一般,但人挤人就是热闹。饭桌有魔力,谁说不是呢?现代人活得太孤单,连洗车都要找点“归属”。所以我真不觉得鸿蒙智行是在“送福利”,更像是在造生活方式。你爱来不来,反正我饭桌一直摆着。
有人说这波是噱头,有人说是体验升级,其实答案藏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里。你要问我会不会专门为了这顿饭跑一趟?说实话,也许哪天闲得慌,真就过去蹭一回。评论区别光看热闹,来聊聊你心里的“鸿蒙智行大酒店”,到底是羊毛的胜利,还是饭桌的魔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