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5月9日发布消息称,将放弃在日本国内建设该公司首座纯电动汽车(EV)电池工厂的计划。由于业绩不佳,日产认为很难进行巨额投资。丰田也决定推迟建设日本国内电池工厂,日本国产电池的供应链建设正处于紧要关头。在EV电池领域,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显得突出,对日本经济安保也将构成打击。
“对于在短时间内变成这样,感到非常抱歉”,日产的执行董事平田祯治同一天前往福冈县向地方政府汇报情况,接受采访时表示了歉意。
放弃电池工厂建设计划的理由是业绩不佳,平田祯治解释称:“我们重新评估了投资额,并做出判断”。日产在2025年1月刚刚与地方政府签订了选址协议,短短3个月后就被迫放弃。
电池是EV的核心零部件,占到生产成本的约3成,左右着价格竞争力。日产计划生产磷酸铁锂(LFP)电池。原定于2025年度开工建设,最早在2028年度内搭载到轻型EV等上。
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成本比传统电池降低3成左右。中国EV巨头比亚迪(BYD)在自产化方面领先。日本汽车企业要在世界EV市场生存下去,量产日本国产电池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EV电池的投资负担巨大。日产的投资额约为1533亿日元(折合民币77.1亿),计划从日本经济产业省获得最高约557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8亿)补贴。即使获得补贴,由于业绩不佳,投资能力不足,日产被迫放弃了工厂建设计划。
关于EV电池,丰田也决定推迟原定2025年春季在福冈县建设的工厂。丰田原计划生产可搭载到下一代EV车型上的电池。
各家日本车企接连放弃或推迟日本国产电池工厂计划,不仅是对汽车厂商的增长战略造成影响,还会对日本政府提出的建设国产电池供应链产生很大影响。
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了到2030年将日本国内蓄电池的产能提高到每年150吉瓦时的目标。从经济安保的角度出发,日本一直重视国内生产。根据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提供补贴,迄今为止已认定蓄电池、零部件及原材料生产等约30项。
在日本政府的推动下,日本国内的电池生产基础有望确保120吉瓦时的产能,距目标仅一步之遥。但因日产放弃计划,实现目标的难度随之提高。
松下控股(HD)的电池子公司松下能源公司(Panasonic Energy)将从2027年起开始向SUBARU(斯巴鲁)和马自达供货。松下能源将与斯巴鲁联合投资4630亿日元在群马县内新建工厂,最早在2028年度开始生产。在日产和丰田重新调整电池工厂计划的背景下,作为中型公司的斯巴鲁能否承受投资压力成为焦点。
过去,日本企业在车载电池方面领先。三菱汽车在2009年推出了世界上首款量产EV“i-MiEV”,日产在2010年推出了初代EV“LEAF(中国名:聆风)”,两家车企均使用了日本制造的电池。但是,中国企业后来居上。
韩国调查公司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全球汽车电池搭载量中,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的份额为37.9%,连续8年居首。前10名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日本企业只有松下控股排在第6。
在日本企业曾有优势的电池材料领域,目前日企也处于追赶中国企业的地位。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东京都中野区)的数据显示,从车载电池的4种主要零部件的中国企业份额(2023年)来看,在正极材料领域占89.4%,在负极材料领域占93.5%,在隔膜领域占87.4%,在电解液领域占85.0%。
中国的优势在于从原材料采购到电池制造的供应链。以正极材料所需的氢氧化锂为例,日本的大部分进口量依赖中国。中国从产业链上游开始通过垂直整合实现自产化,创造出席卷世界的低价位汽车。
中国企业还在欧洲设立工厂、开拓客户。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提升成本竞争力的比亚迪在日本也开始销售EV,并计划2026年进军轻型汽车(日本国内独有的汽车规格,指符合排量在660cc以下等条件的小型车辆)市场。在日本企业停滞不前的时间里,中国企业的势头进一步增强。
日本的电子产业也在竞争中输给了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企业。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等设备型业务的行情往往大幅波动。日本企业反复出现在业绩恶化的局面下无法承受竞争和巨额投资、在扩张期错失需求的局面。
由日本各电子厂商的半导体部门合并而成的尔必达存储器在2012年因行情恶化而陷入资金周转困难,最后破产。这与同一时期持续积极投资并抓住智能手机需求的台积电(TSMC)和韩国三星电子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日本汽车产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如果优先考虑短期收益、缩减电池等增长投资,很可能会重蹈过去日本电子产业的覆辙。
本文转自:日本经济新闻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