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主要依据的是以28天龄期的标准试件在标准试验方法下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这一标准在GB 5016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中得到了明确,其中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被划分为P4、P6、P8、P10、P12以及>P12六个等级,分别对应着能够承受0.4、0.6、0.8、1.0及1.2MPa的静水压力而不发生渗水现象。换言之,当一组六个试件中有四个试件在抗渗试验中未出现渗水时,即可根据其所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来确定其抗渗等级。当抗渗等级达到或超过P6时,该混凝土即被视为抗渗混凝土。
以抗渗水压值的确定为例,实际试配时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高出0.2 MPa。在进行抗渗试验时,应采用水灰比最大的配合比。不同的抗渗等级对应着不同的最大水灰比,如C20至C30强度的混凝土在P6抗渗等级下的最大水灰比为0.60,而在P8至P12抗渗等级下则为0.55。抗渗试验结果需满足Pt≥P/10+0.2的公式要求,其中P代表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
关于规范表示方法,过去常用S表示老规范,而P则代表新规范。过去,设计抗渗等级往往根据最大水头和混凝土壁厚比值来确定,但这种方法常导致等级偏高,不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并增加防水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开裂风险。近年来,更倾向于根据工程埋置深度来确定抗渗等级,例如埋深小于10m的工程可采用P6抗渗等级,10至20m则为P8,以此类推。
在混凝土抗冻等级的评定中,存在D与F两种表示方法。其中,建筑工程领域通常使用D系列等级,根据混凝土试件在反复冻融循环后的抗压强度下降和质量损失情况来划分,如D50、D100等。而水利建筑工程则采用F系列等级,如F400、F300等。抗冻等级反映了混凝土在寒冷环境下抵抗冻融破坏的能力,对于确保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抗冻性的评定主要依据其抗冻等级,这一等级是通过模拟实际寒冷环境下的反复冻融循环试验来确定的。在试验中,龄期为28天的试块在吸水饱和后,需承受多次冻融循环,直到其抗压强度下降不超过25%且质量损失不超过5%为止。此时的循环次数即作为评定其抗冻等级的依据。根据GB50164标准,混凝土抗冻等级划分为F50至>F400等多个等级,代表着不同的冻融循环承受能力。当抗冻等级达到或超过F50时,该混凝土即被视为抗冻混凝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