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一记反制,欧洲车企集体“阵痛”,背后竟是荷兰对中国半导体的野心

朋友们,魔幻现实主义这词儿,我以前总觉得是文学家瞎编的,直到最近围观了荷兰的一系列骚操作。

这事儿比你前任跟你分手后,还跑来指责你新对象不够爱你的姿势都离谱。

事情是这样的,荷兰最近上演了一出大戏,叫《我没收了你的公司,现在我要把它送给我表弟》。

主角,是中国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投出来的半导体企业,安世。

中方一记反制,欧洲车企集体“阵痛”,背后竟是荷兰对中国半导体的野心-有驾

配角,是表面上当裁判,背地里想直接下场抢球的荷兰政府。

这操作骚就骚在,它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虽然我道理上不占优,但我可以声音大”。

先说安世半导体,这公司可不是什么路边摊,它是咱们在半导体,特别是汽车芯片领域里的一块压舱石。

从技术到产能,都是拿钱和心血实打实堆出来的。

结果前段时间,风车国突然一个大跳,说要基于“国家安全”把它给“没收”了。

我愿称之为“薛定谔的国家安全”,需要的时候,一个芯片公司都能威胁国家安全;不需要的时候,自家港口卖给谁都行。

大家心知肚明,这背后是山姆大叔在疯狂使眼色,荷兰属于那种“大哥你别说了,一个眼神我小弟就懂”的类型,主打一个积极配合。

本以为“没收”已经是极限操作了,毕竟吃相太难看,总得擦擦嘴。

没想到,荷兰选择直接把脸揣兜里,根据《金融时报》的爆料,他们正琢磨着把安世半导体这个“战利品”,直接塞给一家新成立的荷兰本土公司。

这叫什么?

这不叫商业竞争,这叫从明抢进化到了明抢之后还要给你办个过户,顺便问你要不要加钱办个VIP。

他们是不是觉得,只要在文件上把公司名字一改,这家公司就能像光合作用一样,自动开始生产芯片?

这就是典型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愚蠢。

中方一记反制,欧洲车企集体“阵痛”,背后竟是荷兰对中国半导体的野心-有驾

荷兰这计划,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这就像你买下了一家顶级网红餐厅的牌子,但后厨团队、秘方、甚至连买菜的渠道都牢牢掌握在原老板手里。

你得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店面和一堆等着吃饭结果发现没饭吃的顾客。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店里循环播放《好日子》。

安世半导体的命门在哪?80%的最终产品,封装测试环节,完完全全在中国。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荷兰总部下的指令,到了中国这边,跟一张废纸的区别,可能就是废纸还能擦个桌子。

荷兰拿走的,只是一个公司的“法人资格”,一个法律上的空壳子。

而真正的血肉、筋骨、能干活能赚钱的部分,全都在我们这边。

没了中国的后端产能,荷兰接手的那个“新公司”,连一片合格的芯片都造不出来。

欧洲自己有这个产能吗?

别逗了,要是有,还至于被卡脖子这么久?

建新的生产线?

中方一记反制,欧洲车企集体“阵痛”,背后竟是荷兰对中国半导体的野心-有驾

那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等他们建好,黄花菜都凉透了。

更骚的是,安世的客户粘性。

沃尔沃、大众这些欧洲汽车巨头,还有一票工业大佬,都是安世的老客户。

其中86%的欧洲龙头企业,都指望着安世中国基地供货的芯片来维持生产线运转。

这种深度绑定,可不是荷兰换个老板就能一刀切断的。

这套商业逻辑,就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的口号喊得响,而是谁能一拳打在对手的下巴上。

荷兰以为自己在秀肌肉,结果发现自己连拳套都没戴。

所以你看,闻泰科技(安世的重要关联方)早就把话撂这儿了:你随便找谁接盘,没了中国的产能和客户,最后都得关门大吉。

这话不是吹牛,是赤裸裸的现实。

沃尔沃、大众已经急得快跳脚了,公开警告:芯片要是断供,我们在欧洲的工厂就得集体放假,到时候大家一起体验工业停摆的快乐。

你看看,这剧本魔幻不魔幻?

荷兰在前面演“霸道总裁强取豪夺”,欧洲一帮兄弟在后面哭着喊:“大哥别秀了,再秀我们就要饿死了!”

面对这种“瞎积薄发”式的操作,中方的反制突出一个稳准狠。

中方一记反制,欧洲车企集体“阵痛”,背后竟是荷兰对中国半导体的野心-有驾

第一招,釜底抽薪。

安世半导体中国区直接发公告:荷兰总部下的单方面指令,在中国境内无效。

我们依法独立运营,员工工资照发,业务照做。

翻译一下就是:你演你的,我忙我的。

你想通过控制总部来遥控我们?

不好意思,信号不好,听不见。

这就直接把荷兰想“中心开花”的念头给掐死了。

你占了司令部,但发现兵权早就被将军带走了。

第二招,精准打击。

我们对国内部分半导体物料的供应进行了管制。

这一招下去,全球车企瞬间就感受到了什么叫“供应链的寒意”。

汽车行业现在玩儿的都是“快种快收”的即时生产模式,芯片库存极低。

这边一管制,那边生产线就得打哆嗦。

中方一记反制,欧洲车企集体“阵痛”,背后竟是荷兰对中国半导体的野心-有驾

欧洲多国第一个坐不住了,纷纷跑去跟荷兰“沟通感情”,劝他别再跟着大哥瞎混了,不然整个欧洲汽车工业都得陪着他喝西北风。

在之后的中荷高层通话里,我们的态度更是明确到不能再明确:别跟我扯什么国家安全,先聊聊契约精神和市场原则。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你现在把地基都给刨了,还想在上面盖别墅?

荷兰如果一意孤行,透支的是自己的国家信誉,动摇的是全球科技产业的根基。

到时候,山姆大叔会在旁边给你鼓掌,但绝对不会帮你付账单。

这事儿最黑色幽默的一点在于,它把全球化的脆弱和强大,同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脆弱的是,一份政令就能让一家几百亿的公司陷入混乱。

强大的是,几十年形成的产业链分工,不是靠一纸空文就能强行扭转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想玩“硬脱钩”,谁就会先被现实硌掉大牙。

荷兰可能觉得自己是在维护国家利益,但实际上,它是在拿自己的核心产业当赌注,去赌一个美国人许诺的、虚无缥缈的未来。

说到底,现在的国际商业环境,已经不是那个靠船坚炮利就能抢占一切的时代了。

真正的护城河,是技术、是市场、更是你在全球供应链里那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荷兰最好早点想明白,风车再大,也得有风才能转。

逆着全球化的风,最后只会把自己扇个大嘴巴子。

至于那家还没出生就注定要夭折的“荷兰新公司”,或许它唯一的历史使命,就是成为一个经典的商学院失败案例,标题就叫:《论一个国家如何通过没收一家公司,最终搞垮了自己盟友的汽车产业》。

这戏剧性,莎士比亚看了都得递根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