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何小鹏说AI汽车十年涨100倍?
别急着下结论,先看看这五个现实问题
最近,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采访中抛出一个观点:
“未来十年,AI汽车会像过去十年的新能源汽车一样,迎来100倍的增长。”
这话一出,行业内外炸开了锅。
有人拍手叫好,说“智能时代终于来了”;
也有人皱眉嘀咕:
“100倍?这数字是不是有点像算命?”
咱们就着这碗茶,掰扯掰扯何小鹏的预言到底靠不靠谱,中间夹杂点行业现状、技术瓶颈和消费者的真实反应,最后再看看这事儿到底能不能成。
一、先说清楚:AI汽车到底是个啥?
很多人听到“AI汽车”,第一反应是“自动驾驶”“机器人开车”这类科幻场景。
但现实中的AI汽车,目前主要指的是具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电动车,比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甚至能自己上高速、自动变道超车。
举个例子:
你下班堵在晚高峰,按下方向盘上的按钮,车子自己接管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你只需要盯着路况,偶尔动动手就行,这已经算是L2级辅助驾驶了。
而特斯拉的FSD和小鹏自家的XNGP,已经在尝试L3级甚至更高的功能,比如自动识别红绿灯、无图区导航。
何小鹏说的“AI汽车”,核心就是这类技术的普及。
他拿新能源汽车过去十年的增长作对比,因为新能源车的销量从2015年的不到10万辆,涨到2024年的近1000万辆,确实翻了100倍。
但问题是:AI汽车的100倍增长,真的能复制这个剧本吗?
二、技术底子:芯片和算法,到底卡不卡脖子?
何小鹏自己也承认,AI汽车的核心是高算力芯片。
这就好比人的大脑,芯片越强,车子处理数据的速度越快,能完成的动作也越复杂。
比如特斯拉的FSD芯片,算力据说能达到2300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而小鹏的新车也用上了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在500TOPS左右。
但问题来了:
芯片这玩意儿,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去年全球芯片短缺,不少车企被迫停产,连大众、丰田都得排队等货。
而高算力芯片更是“硬通货”,美国那边对高端芯片出口管得严,国内车企要么高价抢货,要么自己硬着头皮研发。
比如地平线、黑芝麻这些国产芯片公司,最近几年倒是出了不少产品,但稳定性和良品率还有待市场检验。
再看算法。特斯拉的FSD靠的是“影子模式”,通过百万辆车实时采集数据,不断训练模型;
小鹏的XNGP也靠自家车队“喂数据”。
但算法再强,也得过得了中国的路况关,比如你让AI识别一个“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人,它可能得先学会分辨大爷是想抄近道还是突然蹲下来系鞋带。
三、成本门槛:100倍增长,钱包答应吗?
新能源汽车过去十年能涨100倍,是因为补贴政策、电池成本下降和充电设施普及。
但AI汽车想复制这个路径,最大的拦路虎是成本。
举个例子:特斯拉的FSD选装价是1.5万美元,国内约10.8万元。
但这些钱只是“入场券”:
车子出厂时硬件得预留足够的算力,比如多加几个激光雷达、摄像头,这些硬件成本最终都得消费者买单。
去年上市的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号称“华为全栈智能”,起售价直接冲到40万+;
而小鹏G9的顶配版也因为堆料太多,被网友吐槽“贵得离谱”。
反观比亚迪的秦PLUS DM-i,靠“油电同价”策略卖疯了,说明老百姓对价格敏感得很。
更现实的问题是:普通消费者愿意为AI功能多花多少钱?
去年一份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辅助驾驶功能最多值1万元。
而目前车企的定价,动辄两三万起步。
换句话说,AI功能还没成为刚需,车企想靠它赚钱,可能得先学会“薄利多销”。
四、基础设施:AI汽车不是“单机游戏”
AI汽车想跑得快,光靠车自己聪明还不够,还得整个城市都“在线”。
比如自动驾驶需要高精地图,但国内高精地图的审核标准严得像高考体检;
再比如车路协同,得让红绿灯和车子“对话”,这事儿得靠政府牵头,车企自己干不了。
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倒是划了自动驾驶测试区,但范围有限。
你让一辆AI汽车在CBD的大街上自己跑,它可能得被外卖小哥和加塞司机整崩溃。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数据安全。
AI汽车每天要处理海量数据,包括路况、行人位置,甚至车内摄像头拍到的车主表情。
这些数据存在哪?谁来管?
国外已经有多起车企数据泄露的案例,国内这方面的法规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五、用户习惯:真不是所有人都爱当“小白鼠”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消费者真的愿意信任AI吗?
去年小鹏的一场直播中,测试车在高速上突然自动减速,差点被后车追尾;
特斯拉的FSD也出现过“幽灵刹车”“撞翻护栏”的事故。
这些事传到网上,立马有车主留言:
“我宁可自己开,也不想当试验品。”
更别说国内的交通事故赔偿标准还在起步阶段。
一旦AI系统出事,责任算谁的?
车主?车企?还是算法公司?
现在连法律条文都没写明白,普通消费者怎么敢放心掏钱?
反观新能源汽车当年的爆发,靠的是“油电同价”“续航焦虑缓解”这些实打实的痛点解决。
而AI汽车目前最大的卖点,还是“省点事儿”——比如自动停车、自动变道。
这些功能对年轻人来说是“好玩”,但对家里老人来说,可能还不如一个座椅加热实在。
100倍增长不是梦,但得先过五关斩六将
说到底,何小鹏的预言不是空穴来风。
AI技术确实正在改变汽车行业,就像十年前的电动化一样。
但100倍增长这事儿,得靠技术突破、成本控制、法规完善和用户接受度一起发力。
目前来看,AI汽车的路子就像打游戏开副本:
第一关是芯片和算法,第二关是成本和定价,第三关是基础设施和法规,第四关是用户信任。
哪一关过不去,都得卡在半路上。
所以,咱们不妨把何小鹏的话当个“目标”,而不是“承诺”。
毕竟,十年前谁能想到新能源车能卖到1000万辆?
但十年后的AI汽车,能不能复制这个奇迹,还得看车企们能不能先把眼前这些“现实关卡”打通。
写这篇文章时,正好看到隔壁小区的李大爷蹲在路边研究特斯拉的自动泊车。
他嘀咕:
“这玩意儿是挺神,但我要是花20万买台车,它能帮我接送孙子不?”
所以啊,AI汽车的100倍增长,可能得先学会解决李大爷的刚需,而不是天天跟工程师谈“算力”和“算法”。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