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咱们平时骑的电动车,有件事儿在网上讨论得特别火,那就是那种比普通电动自行车快一点、大一点,看着也更结实的“电轻摩”,到底应该怎么管?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它牵动着咱们国家好几亿人的日常出行,关系到大家是方便还是麻烦。
特别是从去年九月开始,新的国家标准严格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的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这一下让很多人觉得不适应了。
最明显的就是外卖小哥,以前还能卡着点送达,现在系统一催“超时”,心里就急得冒火。
还有那些住在城市郊区,每天需要跑十几、二十公里上班的朋友,通勤时间一下子被拉长了不少,感觉一天里宝贵的时间都耗在了路上。
就在大家觉得这规矩是不是有点太“死”的时候,一些城市的交管部门却悄悄地有了新动作,开始给“电轻摩”的管理松绑,这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石子,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释放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咱们得先弄明白,这个“电轻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说白了,它就像是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之间的一个“中间产品”。
它的速度比新国标规定的电动自行车快,一般在每小时25到50公里之间,动力也更强劲,但又不像烧油的摩托车那么“猛”。
按照现在的规定,这个“中间产品”被划到了机动车的队伍里。
这一划,问题就来了。
你高高兴兴买了一辆性能好点的电动车,结果被告知,你得像开汽车、开摩托车一样,先去驾校考个摩托车驾照,然后要去车管所给车子上一个黄色的机动车牌照,每年还得花钱买交强险、按时去年检,这一套流程下来,一年五六百块钱是跑不掉的。
更让人头疼的是,全国有将近两百个城市是“禁摩”或者“限摩”的,也就是说,即便你把所有的手续都办得妥妥当帖帖,你的这辆车在很多地方还是不能合法上路,一旦被交警抓到,就可能面临罚款甚至扣车的处罚。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老百姓确实有需求,需要一种比慢吞吞的电动自行车更高效、更方便的交通工具;另一方面,政策却把它归入一个高门槛、多限制的类别里,等于堵死了它正常使用的路。
结果会怎么样呢?
很多人就被“逼”得走了歪路。
有的车主干脆就什么手续都不办,成了“黑户”,在路上提心吊胆地开。
还有一种更危险的做法,就是买一辆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然后偷偷找路边的小店把限速装置给拆了,再换上大容量的电池,让车子跑得飞快。
这种非法改装车,安全性能根本没保障,刹车、车架都可能承受不住,就像一个个在马路上移动的风险点。
去年一年,全国就查处了超过四万辆这样的改装车,这说明问题已经非常普遍了。
你看,过于严格的“一刀切”管理,非但没能管住风险,反而把风险从看得见的地方,逼到了看不见的角落,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
然而,正当大家为此事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些地方的交管部门没有加入“口水战”,而是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新的答案,开始尝试用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古都西安,从去年七月份开始,就直接宣布取消了对电轻摩的尾号限行政策。
这个变化看起来不大,但对于西安上百万的车主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靠时间和速度挣钱的外卖骑手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以前送餐高峰期,还得先查查今天哪个尾号限行,规划路线时要绕开限行区域,费时又费力。
现在限制一取消,感觉路一下子就顺畅了,跑一单能省下不少时间。
还有江苏的盐城和河南的信阳,他们的步子迈得更大,直接宣布在全天时段内,解除对摩托车类车辆(自然也包括电轻摩)的禁行限制。
这个举措的意义就更深远了,它表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开始重新思考“禁摩”政策本身的合理性,承认了这类车辆作为市民日常交通工具的合法地位。
而宁夏的贺兰县,做法更是被很多人称赞“有人情味”。
他们推行柔性执法,如果交警在路上遇到没有考取摩托车驾照就骑电轻摩的车主,第一反应不是立刻开罚单、扣车,而是先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耐心告诉你为什么需要驾照,引导你去报名学习和考试。
这种管理方式,一下子就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化解了。
以前是“你抓我躲”,现在变成了“你教我学”,大家也更愿意主动去遵守规定,整个城市的交通矛盾反而减少了。
这些地方的先行先试,就像是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证明了管理上多一点灵活性和人性化,效果可能比死守旧规矩要好得多。
当然,一提到要放宽对电轻摩的管理,肯定会有人提出担心:车速快了,安全能保证吗?
特别是在学校、医院和居民区附近,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这个担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交通安全大于天。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速度”和“危险”划等号。
根据专业机构的测试,一辆设计和生产都合格的电轻摩,在时速40公里的情况下,它的刹车系统、轮胎性能和车架强度,是完全可以保证安全刹车距离的。
这和那些小作坊里胡乱改装出来的“飞车”有本质区别。
政策放宽,恰恰能引导大家去购买那些经过国家3C强制认证、质量有保障的合规车辆,从而淘汰掉那些不安全的改装车。
深圳之前搞过一个试点,放宽管理后,有七成的用户都表示出行更方便了,而且他们更愿意选择合规车辆,因为开着心里踏实。
其实,关于安全问题的真正症结,可能并不在于车速本身,而在于一个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路权。
也就是说,电轻摩到底应该走哪条道?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难题。
有数据显示,我们国家超过九成的城市,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摩托车道。
这就导致了电轻摩在路上的身份极其尴尬:让它走机动车道吧,它的速度比小汽车慢,后面的司机会不耐烦地按喇叭催促,甚至强行超车,非常危险;让它走非机动车道吧,它的速度又比自行车和行人快太多,容易造成惊吓和剐蹭。
就这样,它被夹在快车道和慢车道之间,进退两难,这才是大量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
在这方面,杭州的探索就很有启发。
他们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在一些路段,尝试把最右侧的一条机动车道,或者比较宽敞的非机动车道,专门划出来给电轻摩这类车辆通行。
然后花半年的时间去观察、去收集数据,看看效果怎么样,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用数据说话的精细化管理方式,远比简单地发一个“禁令”要科学和负责任。
归根结底,政策的调整最终还是要看它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不妨算一笔经济账。
如果电轻摩能够按照更合理的方式管理,比如参照非机动车,或者创建一个新的类别,那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一个外卖小哥来说,每年能省下五六百块钱的保险和年检费用,这笔钱可能就是他孩子一个月的伙食费,或者能给家里添置一件小家电。
更重要的是,他不用再为考驾照的繁琐和“禁摩”的限制而发愁,每天可以安安心心地多跑几单,收入也能实实在在地增加。
对于那些住在郊区的上班族,一辆合规、快捷的电轻摩,可以把他们每天浪费在路上的时间缩短半小时甚至更多,这意味着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晚上可以早点回家吃上热乎饭、陪陪家人。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比自行车省力、比汽车好停放的代步工具去超市、去公园,让他们去考复杂的摩托车驾照显然不现实。
如果能像骑电动自行车一样方便地使用电轻摩,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无疑会得到很大提升。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各大车辆生产厂家也早就盼着政策明朗了。
他们表示,只要政策方向确定下来,他们完全有能力、有技术生产出既符合安全标准,价格又和现在的高端电动自行车差不多的合规车辆,让老百姓买得起、用得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