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分类标准详解:从L到G类全解析

车辆分类标准概述

近期,我们收到了许多车友关于机动车辆分类的咨询。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我们特此整理了以下内容。

根据我国的**《GB/T 15089-2001》标准**,机动车辆和挂车被细致地划分为L类、M类、N类、O类和G类。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汽车和摩托车等各类车辆。其中,L类主要针对的是两轮或三轮的机动车辆,为车友们提供了明确的分类依据。

车辆分类标准详解:从L到G类全解析-有驾

M类车辆主要用于载客,而N类车辆主要用于载货。L类车辆的定义业内有特定依据。

车辆分类详细划分

M类车辆详细划分

M类机动车辆,至少配备四个车轮,专为载客设计。M类机动车辆专为载客设计,配备了至少四个车轮。其中,M2类可进一步划分为A级和B级。A级M2类车辆可搭载的乘员数(不含驾驶员)不超过22人,并允许乘员站立;而B级M2类车辆则可载乘员数(不含驾驶员)同样不超过22人,但不允许乘员站立。类似地,M3类车辆也可分为A级和B级,其载乘员数的限制和站立规定与M2类相同。

N类车辆详细划分

对于设计为挂接半挂车的牵引车辆,即半挂牵引车,其车辆分类主要依据的是牵引车在行驶状态下的质量,同时,还需考虑半挂车传递到牵引车上的最大垂直静载荷,以及牵引车自身的最大设计装载质量(如果存在的话)。此外,某些专用作业车,如汽车起重机、修理工程车和宣传车等,其上的设备和装置会被视为货物。

特殊用途车辆分类

G类车辆详细要求

G类车辆主要是指那些设计为同时驱动至少一根前轴和一根后轴的车辆,包括一轴驱动可以脱开的车辆。同时,它们还必须配备至少一个差速锁止机构或类似功能的机构,并且单车计算爬坡度至少达到25%。对于N3类或最大设计总质量超过12000kg的M3类车辆,要成为G类车辆,还需要满足更多要求,包括至少半数的车轮用于驱动、配备差速锁止机构或类似功能机构、单车计算爬坡度至少为25%,以及满足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前轴离地间隙、后轴离地间隙和前后轴间离地间隙等六项要求中的至少四项

此外,接近角是指在静载状态下,地平面与前车轮轮胎相切平面之间的最大夹角。这个角度确保了车辆前轴前方的所有点都位于切平面之上,同时车辆上的所有刚性部件(除踏板外)也都位于此切平面上方。这个测量方法对于评估车辆的通过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车辆分类标准详解:从L到G类全解析-有驾

离去角,是指在静载状态下,地平面与后车轮轮胎切平面之间的最大夹角。这个角度确保了车辆最后轴的后部,以及车辆上的所有点和刚性部件,都位于这个切平面之上,从而保证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纵向通过角,是指在静载状态下,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与前、后车轮轮胎相切并相交,同时与车辆底盘的刚性部件(除车轮外)接触的两个平面所夹的最小锐角。这一角度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车辆能够顺利通过的最陡坡道。
前后轴离地间隙,简称轴距,是指从地面到两轴之间最低点的垂直距离。在多轴并装车桥的情况下,该距离可视为单轴的离地间隙。轴下离地间隙,是指单轴上的车轮轮胎印迹中心(若为双车轮轮胎,则指内侧车轮轮胎)与车辆最低固定点的圆弧上的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为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车辆任何刚性部件均不得侵入图中所示的阴影区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