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了吗,小鹏的机器人最近又刷屏了,说起来还挺有戏剧性。11月6日,就在今年科技日的第二天,何小鹏亲自上阵,用剪刀撕开了已经通电运行的IRON人形机器人腿部的覆盖件,直接让大家看到了里面那套复杂的机械结构。画面里,金属的关节,还有同步转动的传动结构全都暴露在镜头下,确实让人看了有点震撼,但这个举动更有深意。
几天前网络上开始传出“小鹏机器人可能是人扮的”的风声,尤其是在发布会上,“仿真人”表现得几乎和真人一样,甚至有人说,那根本不是机器人,而是套了个壳的演员。以至于这场舆论风波直接冲上了热搜,整个事件都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为了自证清白,也为了洗刷外界的质疑,何小鹏选择亲自动手。这一“硬核操作”不仅瞬间击碎了“真人假扮”的传闻,更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证明了自己的技术实力。
小鹏机器人只是今年国内“机器人热潮”的一个缩影,不信你看看前阵子在上海的进博会,机器人几乎成了技术装备展区的“C位”。德国的Neura Robotics带来了全球首款认知机器人MAiRA,能用无接触传感技术精确适配各种工业场景,而日本那智不二越的MZS机器人,则更专注于安全协作,能提前发现障碍物,避免和人发生冲突。国内品牌也很争气,像海克斯康的AEON机器人,直接解决了汽车、航空这些高精度领域的检测难题。还有宇树科技这种专攻运动控制的老玩家和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都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
说到这儿,实际上国内机器人领域的关注度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高涨了。今年上海车展上,整车企业之间几乎掀起了一场“进军人形机器人”的竞赛。没记错的话,当时小鹏的IRON在展台首次露面,就因为“像真人”这个标签引爆一波讨论。后来它甚至被带去参加了车企生产实训,能从“舞台”走向“车间”,对一个新技术来说倒是迈出了不小的一步。同样在车展上,奇瑞的Mornine gen-1机器人开始展示服务场景的适配能力,而上汽、广汽的机器人新品也各有特色。就连比亚迪虽然没有直接展出成品,却通过投资传感器技术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这里头的技术储备,一点也不逊色。
从戏剧化的质疑到各类展会的群雄逐鹿,不难发现,中国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时,正处于“争议与突破”的双重节点。核心技术的突破给了行业足够底气,不少国产品牌都在仿生结构、运动控制、AI算法这些关键领域站到了国际前沿,像小鹏的机械结构、宇树的动作操控、智元的算法模型,都能拿得出手。可另质疑和偏见确实阻碍了一部分力量的成长。何小鹏自己在发布上哽咽提到,“如果IRON来自一家海外公司,可能大家第一反应是欣喜,绝不会质疑。”
不过好消息是,国家已经在政策层面给予了明确方向。像“十五五”规划里,早就提到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把具身智能、脑机接口这种技术列为经济增长点。这背后的含义,再简单国家已经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价值。工信部也在着力攻关机器人“大脑”“小脑”和“肢体”的核心技术。未来可能不仅是工业,民生场景比如家政、健康服务也能慢慢成为一片机器人落地的试验田。
回过头来小鹏IRON机器人“自证清白”的这一折腾,倒透露了更大的意义。人形机器人正在实现从单一的展示功能走向多样化的真实应用,它们不止能在展馆炫技,还开始一步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样的路虽然看着难走,但每个原本带着争议的突破,最终可能都能反哺整个行业的成长。或许有一天,那些质疑变成了掌声,我们会发现自己也在这种技术浪潮中走得更远了。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