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付出都珍贵,每个角色都关键,每一步成长都闪耀

说起皮卡车,很多人脑海里立马就会跳出一个固定的画面:一个皮实耐用的工具,车斗里装满了各种货物或者农产品,车身可能还带着点泥土,主要就是用来干活拉货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皮卡确实就是这么个角色,大家对它的要求就是能跑、能装,至于坐在里面舒不舒服,好像没那么重要,开皮卡的人似乎就得有吃苦耐劳的准备。

但是,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

每一份付出都珍贵,每个角色都关键,每一步成长都闪耀-有驾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像中国重汽这样,一辈子都在和重型卡车、工程机械打交道的企业,传统印象里是标准的“钢铁硬汉”,现在却开始把心思花在了研究座椅的舒适度上,甚至把“每一位都重要”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这就不禁让人好奇了,一个本来是干粗活的“伙计”,怎么突然开始这么细致地关心起你坐得怎么样了?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大趋势,那就是咱们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变了,对车的需求也跟着升级了。

我们就拿这款叫搏胜的皮卡来仔细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关心“每一位”的。

首先咱们把目光聚焦在前排,也就是司机和副驾驶最常待的地方。

过去开皮卡,时间长了腰酸背痛是常事,空间也紧巴巴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这款车给出的数据显示,前排的头部空间有1015毫米,腿部空间有470毫米。

这些数字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咱们把它换成大白话来理解。

1015毫米的头部空间,意思就是就算你是个一米八、一米九的大高个,坐直了身体,头顶离车顶也还有挺大一块空余,完全不会有那种顶着头开车的感觉,视野和心情都会开阔很多。

470毫米的腿部空间,就意味着你的腿可以很自然地舒展开,而不是憋屈地蜷缩着,尤其是长途驾驶,右脚要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换,腿部空间大了,活动起来就从容多了,不会那么累。

光有空间还不够,怎么让你坐得更舒服,才是关键。

这款车的主驾驶座椅,竟然支持10个方向的电动调节。

每一份付出都珍贵,每个角色都关键,每一步成长都闪耀-有驾

这可不是简单地前后挪动和调个靠背就完事了。

你可以把它想成一个可以为你量身定制的“宝座”。

比如你今天开了一天车,觉得腰部有点空,有点酸,你就可以按一下按钮,座椅里的腰托就会慢慢鼓起来,正好顶住你的后腰,那种支撑感一下子就能缓解很多疲劳。

如果你只是在市区里跑,等红灯的时候想稍微歇一下,动动手指头,就能把座椅调到一个半躺的姿态,放松一下。

副驾驶也有6个方向的调节,充分照顾到了同行的家人或朋友。

这种细致入微的调节功能,说明车子不再是让你去适应它,而是它在主动地来适应你。

更进一步的,就是温度上的关怀了。

座椅加热和座椅通风这两个功能,以前基本都是在比较贵的轿车或者SUV上才能看到,现在也搬到了皮卡上。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天,你出门前在家里用手机远程启动车辆,顺便把座椅加热也打开。

等你穿好衣服下楼坐进车里,屁股一挨着座椅,不是那种冰冷的刺激,而是一片暖烘烘的,就像坐在一张被太阳晒过的毯子上一样,这种幸福感是非常实在的。

反过来,在夏天,车子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中午,车里像个大蒸笼,你一坐进去,打开座椅通风,后背和坐垫上的小孔里就会吹出凉风,那种瞬间驱散燥热的感觉,别提多爽了。

再加上主驾驶和副驾驶可以分开设置自己想要的空调温度,你怕冷,他怕热,谁也不用迁就谁,在一个车里,各自享受最舒服的温度。

这些功能组合在一起,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工具车”的范畴,它更像一个贴心的生活伙伴。

每一份付出都珍贵,每个角色都关键,每一步成长都闪耀-有驾

说完了前排,我们再把视线移到后排。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皮卡的后排基本上就是个摆设,又窄又直,坐着非常不舒服,短途挤一挤还行,要是坐着跑长途,那简直是一种折磨。

所以,皮卡的后排常常被叫做“被遗忘的角落”。

但是,搏胜皮卡似乎想彻底改变这个局面。

它同样给出了后排的空间数据:头部空间955毫米,腿部空间285毫米,并且号称在同级别的皮卡里是最大的。

这意味着,后排乘客终于被当成真正的乘客来对待了。

一家人出行的时候,老人和孩子坐在后面,腿能伸开,头也不会顶到车顶,乘坐体验好了很多。

而后排座椅最巧妙的设计,在于它的灵活性。

它的后排座椅可以按照4/6的比例来翻折,这不稀奇。

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坐垫可以向上翻起来,贴在车厢的后壁上,同时靠背也可以向下放平。

这样一来,后排就变出了一个非常规整、平坦的储物空间,而且这个空间是在车内的,不像后斗那样风吹日晒。

这个设计简直太懂中国人的生活了。

每一份付出都珍贵,每个角色都关键,每一步成长都闪耀-有驾

比如,你是个搞装修或者做工程的,有一些比较精密又怕磕碰的工具,像水平仪、电钻之类的,放在后斗里不放心,这时候把后排座椅一翻,这些宝贝工具就有了个安全又稳当的家。

到了周末,你想带上家人去郊外玩,把座椅恢复原样,安上儿童安全座椅,再把帐篷、烧烤架这些大件往后斗里一扔,工作和生活两种模式就能无缝切换。

甚至你可以只翻起一部分座椅,一边坐着人,另一边放一些大件的行李或者孩子的玩具,这种多变性让车辆的用途大大增加了。

而且,它还给后排专门配了空调出风口,确保坐在后面的家人也能享受到舒适的温度。

这些细节都说明,这辆车在设计的时候,是真正把后排乘客的需求考虑进去了。

最后,我们再聊聊一个看不见但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座椅本身的材质和工艺。

一个真正舒服的座椅,绝对不是越软越好。

大家可能都有体会,那种特别软的沙发,刚坐下去很享受,但坐久了,身体陷在里面,腰部没有支撑,反而会更累。

这款车用了一种叫做“双硬度发泡工艺”的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一张座椅,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软硬度。

跟我们身体大面积接触的坐垫和靠背部分,用的是比较柔软的材料,目的是分散身体的压力,让你有种被包裹的感觉。

而在需要提供支撑力的腰部和身体两侧,用的就是硬度更高的材料,它能给你一个结实的支撑,让你长时间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坐姿,不容易感到疲劳。

这种软硬结合的设计,就像一个懂你的按摩师,该放松的地方让你放松,该支撑的地方给你力量。

无论你是在城市里走走停停,还是在高速公路上长途奔袭,它都能提供持续稳定的舒适感。

所以说,当一辆皮卡开始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关怀车里每一个人的移动空间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