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这事儿是真有点意思了。
你就想吧,一场大派对,音乐正嗨,舞池里人山人海,大家扭得正欢。
结果主办方“啪”地一下跳上台,抢过DJ的麦克风,音乐没停,但他那口音比搓盘子还刺耳:“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从下一分钟开始,咱们按呼吸的二氧化碳量收费,超标的自己去吧台结账,扫码支付,童叟无欺!”
你懵不懵?
反正我懵了。
那些还在吭哧吭哧卖**燃油车**的车企,现在估计就这表情,脸上写满了“我是谁,我在哪,我刚才还在蹦迪呢”。
**燃油车**的时代还没彻底翻篇呢,**国七标准**就这么“Duang”一下,从天而降。
它不像个领导,倒像个高大、年轻、浑身是劲儿但就是不跟你讲道理的闯入者,一脚踹开了会议室的大门。
这事儿最吊诡的地方在哪?
它不是直接跟你说:“嘿,哥们儿,不许再卖油车了。”
不,人家玩得高级。
它说:“你们继续,随便卖。但是,咱们得算个总账。”
这么一来,游戏规则可就全变了。
让时光倒流几年,回到国六标准登场那会儿。
当时也是一片哀嚎,感觉天要塌了。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
**车企**们在泥潭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什么阵仗没见过?
他们的玩法特简单,就像一个偏科严重的学生。
我物理不及格,化学不及格,但我语文能考149分啊!
靠着这一门奇迹般的成绩,总分平均一下,哎,及格了,能毕业!
所以,车企只要捣鼓出一两款排放极其干净、恨不得能当空气净化器用的“神车”去应付检查,然后把大部队——那些真正走量、为公司贡献真金白银的经典燃油车,稍微修修补补,就能蒙混过关。
大家心照不宣,你好我好,日子照样过。
但**国七**这位新来的“教导主任”,他不吃这一套。
他手里拿的不是单科成绩单,是你整个班级的平均分报告。
他不管你班里有没有出一个叫“爱因斯坦”的插电混动,或者一个叫“特斯拉”的纯电学霸。
他只看最后那个平均数。
你卖出去一百台车,哪怕里面有一台是“零排放”的奇迹,可剩下九十九台都是那些喝油的老功臣,那对不起,你整个企业的平均排放量,啪叽一下,就摔在了地板上,摔得比你的股价还难看。
这就等于,你卖得最好的产品,恰恰成了你最沉重的枷索。
这是一种多么黑色幽默的讽刺。
你越是成功,就越接近失败。
这让我想起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我奋斗了半辈子,不是为了让你来告诉我,我的一切都是错的。”
那些燃油车部门的老工程师们,估计现在心里都得“emo”了。
他们穷尽一生,把内燃机的热效率从30%压榨到40%以上,每一个千分点的提升都堪比攀登珠峰,结果现在被告知,你爬的那座山,马上要被整个从地图上抹掉了。
更绝的是,这位“教导主任”的检查范围,简直是360度无死角。
以前我们只关心汽车的“呼吸”,也就是尾气。
现在,国七连你走路掉的“头皮屑”都要管。
刹车片磨损产生的粉尘、轮胎滚在地上磨掉的橡胶微粒,这些“非排气颗粒物”全都被纳入了考核。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考试不仅考你卷面知识,还要检查你握笔的姿势会不会磨损桌面。
我寻思着,这以后是不是连开车时司机放个屁都得算进去了?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发动机技术升级了,这是对整个汽车工业体系的降维打击。
从发动机到变速箱,再到底盘、刹车系统、轮胎配方,甚至每一个相关的零部件供应商,都得跟着一起“渡劫”。
这条产业链上成千上万的人,都得重新思考自己的饭碗。
这已经不是花钱能解决的问题了,因为内燃机这条科技树,真的快点到头了。
再往上提升那一点点效率,付出的成本是指数级增长的。
就像你用尽全力去拧一块已经干透的毛巾,最后可能只会再挤出那么一滴水,但你的胳膊已经快断了。
相比之下,隔壁**新能源**那条赛道呢?
技术路线清晰,政策一路绿灯,资本蜂拥而入,简直是一条流光溢彩的康庄大道。
所以你看,这手腕高明不高明?
它不禁止,不强制,它只是把一条路变得越来越难走,越来越贵,直到你自己觉得“不划算”,然后心甘情愿地拐到它为你铺好的另一条路上。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在这种压力下,做出最聪明的选择。
谁愿意花一个亿去装修一栋明天就要拆迁的房子呢?
那些严重依赖燃油车的自主品牌,现在恐怕是最难受的。
我们看2023年的数据,有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民品牌,八成甚至九成的销量,依然是燃油车贡献的。
这些车是他们的现金牛,是他们养活几万名员工的根本。
现在,**国七标准**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他们怎么办?
减少最畅销车型的产量?
那等于自断双臂。
或者,花大价钱去买别的**车企**用不完的“**排放积分**”?
那利润就没了。
更魔幻的是,他们可能还得自己掏钱补贴旗下的**新能源**车,亏本卖,只为了拉低整个公司的平均排放值。
卖油车赚钱,再拿赚来的钱去补贴新能源,好让自己卖油车的行为不“犯规”。
这逻辑,是不是听着就觉得拧巴?
当然,也有反方的声音。
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太激进了?
一口吃不成胖子,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胯。
欧洲的欧7标准也吵吵嚷嚷好几年了,德国那些老牌汽车巨头一直在游说,希望能延期、能放宽,因为他们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技术传承,都深深扎根在内燃机的土壤里。
我们这么“快进”,会不会让一些还没来得及转型的企业直接休克?
但你换个角度想,这恰恰是一种战略远见。
我们站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这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战争。
当欧盟还在为欧7的细节扯皮,当美国还在计算车企的整体碳足迹时,我们已经把未来的规则提前摆在了桌面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的**新能源车企**,是在全世界最严苛的环境里“军训”出来的。
等他们将来扬帆出海,去和那些国外的对手竞争时,会发现对方还在为如何适应新规而手忙脚乱,而我们已经身经百战,习以为常了。
这叫“政策先行”,是为未来的产业优势铺路。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单纯的环保问题,这是一盘关乎国家产业未来、关乎全球市场话语权的宏大棋局。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短期内可能感觉不到什么。
但这种顶层设计的变化,会像水波一样,一圈圈传递下来。
未来几年,你会发现,买一台纯**燃油车**,它的价格可能会因为“合规成本”而不再便宜;它的保值率可能会因为“时代趋势”而一路走低。
而那些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会以更快的速度、更丰富的选择、更具诱惑力的价格,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股浪潮,不是谁能阻止的。
它不跟你商量,它只是静静地改变着潮水的方向。
有些曾经无比辉煌、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燃油巨轮,如果还固执地守着旧航道,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搁浅在了退潮后的沙滩上。
而新的时代,属于那些早就准备好,能在任何水域航行的船。
这盘棋,确实下得有点狠,但又不得不说,实在是高。
你说呢?
评论区聊聊,如果你是车企老板,这会儿你啥心情?
是赶紧掉头,还是硬着头皮往前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