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的横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着天色,有点像一张刚擦净的账本。
可就在这栋楼里,日产的高管们可能正对着一张“怎么都算不平”的收支表发呆。
没人会想到,百年老店日产,会有一天需要“卖楼求生”。
想象一下——早上刷员工卡进门,门口保安换了姓,办公桌上的文件夹还没翻完,新闻弹窗跳出来:“总部被卖,2万人要走”。
如果你是日产的工程师,会不会犹豫一下下班是不是最后一次刷卡?
2750亿日元的亏损是什么概念?
摞起来能买多少辆轩逸,恐怕连日产自己都算不清。
裁员2万、卖总部、全球工厂大砍,这些不是危机公关的戏码,而是真刀真枪在发生。
日剧喜欢用“断臂求生”形容绝境中的反击,可现实里断的不是手臂,是现金流,是曾经的底气。
关税是导火索。
2025年4月,美国突然给进口汽车加了25%的税,日产瞪着账本,发现自己最能挣钱的北美市场,变成了“血亏现场”。
后来关税降到15%,可一年亏2750亿日元这笔账,已经成了铁证。
再加上美国电动车补贴退坡,连通用都开始收缩战线。
日产在北美只能算“冻伤加骨折”。
供应链时不时来点“小惊喜”,汇率也“高抛低吸”,每一样都是账面上的绊脚石。
销量全面下滑,这比跌倒更像是慢性失血。
日本本土销量跌20.8%,欧洲跌10.6%,中国市场也没扛住。
曾经的电动车骄傲——聆风,现在成了“活久见”选手。
比亚迪、蔚来、特斯拉,发新车像拆盲盒;日产的新车节奏,比老年健步走还慢,消费者“心有戚戚焉”,钱包却不再为情怀买单。
日产不是没挣扎。
卖总部换钱,6亿美元的横滨地标,被中国敏实集团和美国KKR联合收下。
公司拿到739亿日元“救命款”,但办公还得租回来,这种感觉,大概就像是“把家抵押出去,然后每月交房租住回自己房间”。
这招解渴不治渴,算不上妙手,只能说“基本能活口气”。
再看极限降本:四年裁2万人,全球工厂从17个减到10个,产能降到250万辆。
账面看,好像“活血化瘀”见成效,2025年第一季度就省出300多亿日元。
可降本容易,留住核心难。
裁掉的会不会是技术骨干?
工厂砍多了,未来新车想扩产来得及吗?
如果市场突然回暖,日产会不会尴尬地发现“药吃猛了,身体虚了”?
这些,没人能给出绝对答案。
压宝中国市场,是日产的最后一搏。
2026年底前,追加100亿元投资,让中国研发团队主导新产品。
听起来很美好,可中国新能源市场现在谁不卷?
比亚迪一年几百万辆,特斯拉三天两头玩降价,日产的新车要是没点真功夫,恐怕只能“陪跑”。
似曾相识的剧情:昔日巨头押宝中国市场,有点像武林盟主下山闯荡,遇到新势力、小门派围攻,还得讲江湖规矩。
钱和情怀都不是免死金牌,能不能卷出新高度,得看真本事。
如果说自救三板斧(卖总部、降本、押宝中国)是饮鸩止渴还是回光返照?
从专业角度看,短期“止血”或许有效,但长期的“造血”才是决定生死的命门。
第一关:关税风险还在空气里飘着。
美国的政策和天气一样,说变就变。
今天15%,明天25%,后天说不定有新花样。
日本车企对美出口占了大头,一纸关税,就能让利润表瞬间面目全非。
日产,甚至整个日本汽车业,都是“政策人质”。
第二关:新车型能否自救。
现在的消费者,挑剔得就像相亲面试官:续航要长,配置要全,价格要美丽。
聆风曾经领先一程,现在却像老黄历。
新车型如果只是“老酒换新瓶”,那消费者转身就去尝新。
日产想靠“情怀”续命,恐怕是温吞砒霜。
第三关:降本与创新的拉锯。
电动化、智能化是烧钱游戏,降本太狠,研发就瘦身。
短期账面好看,长期技术原地踏步。
等对手已经上了自动驾驶二代,日产还在“精打细算”,那结果只有一个:越来越落后。
这个死循环,有点像把自己的油箱钻个洞,一边加油一边漏,比拼的就是谁先耗尽底气。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车企的信仰危机。
百年老店,靠“祖传光环”苟延残喘不稀奇,真能“断臂求生”反倒难得。
可现实是,断了胳膊还得卖掉祖宅,最后发现对手是没包袱的新势力。
日产的会计们大概是最惨的,日夜算账,还得面对“今天卖总部,明天裁队友”的无常。
职业病是每次开会都想问一句:“现金流还能撑几个季度?”这年头,工程师加保安,谁也不知道明天谁会“下岗再就业”。
当然,有时候危机就是转机。
日产敢于极限降本、敢于卖总部,其实比“等死”来得勇敢。
只是,真正的自救,得靠产品和技术说话。
在中国市场,砸钱不是灵丹妙药,得有能打的产品、有懂用户的团队。
企业的复活,从来不是情怀作祟,而是把血淋淋的数字变成市场份额。
故事讲到这里,要不要给日产判死刑?
或者说,这是不是所有传统车企的宿命?
汽车行业的转型劫,没人能置身事外。
电动化、智能化、大数据、全球化,哪一项不是烧钱、拼命?
危机像个爱喝咖啡的中年男人,时时来敲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是谁。
最后留个问题:在关税的钢丝上跳舞,传统巨头靠什么才能不摔下悬崖?
是技术创新,是市场嗅觉,还是对自我变革的冷血与决绝?
或者,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毕竟,做企业和开车一样,方向盘谁都能握,真正能过弯的,少之又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