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朱华荣预测,2年内车市竞争回归良性,各家车企有说法

汽车圈最近闹猛得像赶集。

长安汽车的朱华荣撂下话,说估摸着两载光景,这行当的厮杀能消停些,回归到比较平稳的营生状态。

这话听着,像是在给大伙儿吃定心丸:别慌,卷巴不动了,得喘口气了。

可另一头,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却兜头泼了盆冰水,说未来三五年,国内车企要经历一轮腥风血雨的洗牌,最后能熬出头的,恐怕也就那么寥寥几家。

这俩调调,一个像是乐天派,一个像是悲观派,到底哪个更靠谱?

或者说,他们瞅见的,真的是同一码事么?

先扯扯这个“卷”。

这年月,哪个行当不卷生卷死?

但汽车圈,卷得尤为凶猛。

价格战打得日月无光,新款车型推出得一个比一个迅疾,各路黑科技恨不得一夜之间冒出来。

朱华荣自己都拿这事打趣,说卷出了四个“老倌”抛头露面直播带货。

要知道,这四位——长安的朱华荣、长城的魏建军、吉利的李书福、奇瑞的尹同跃,那可都是汽车圈里响当当的人物。

大佬们亲自上阵吆喝,说明啥?

说明这碗饭真不好端。

魏建军近来也放了炮,提醒行家当心点。

朱华荣说这是“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提醒。

这话翻译过来,约莫就是:别一窝蜂,小心栽跟头。

症结来了,为啥会这么卷?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结为“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端倪?

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

在传统汽车时代,大家的技术底子差距没那么悬殊,拼的是牌子、门路、供应链。

可到了新能源时代,大伙儿又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谁能在电池、电机、智能化方面先拔头筹,谁就能抢占地盘。

这就好比一场新的军备竞赛,谁都不敢懈怠。

另一个因素,是地方父母官的鼎力扶持。

为了搞活地方经济,很多地方政府都铆足了劲儿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

这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事,但也滋生了一个问题:产能过剩。

长安汽车朱华荣预测,2年内车市竞争回归良性,各家车企有说法-有驾

蛋糕就那么大,分羹的人多了,每个人能捞到的自然就少了。

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窥见问题的严峻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远逊于传统燃油车。

再说说何小鹏的“淘汰赛”论。

这话听着有点瘆人,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毕竟,如今的新能源汽车牌子实在太多了,多到很多人压根记不住名号。

这么多牌子,靠啥营生?

总不能都指望政府输血吧?

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说话。

那些没有独门绝技、只会靠PPT忽悠的企业,注定会被扫地出门。

与大众认知相左,实则,汽车圈的角逐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较量,更是资本上的博弈。

造车是个烧钱的行当,没有足够的资金撑腰,很难走到终点。

那些囊中羞涩、资金链告急的企业,也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

他们觉得,中国汽车市场足够辽阔,能够容纳更多的品牌。

况且,消费者的需求五花八门,不同的品牌可以满足不同的偏好。

这种说法也有几分道理,但问题是,市场再大,也不是取之不竭的。

消费者需求再多元化,也需要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力来支撑。

所以,未来的汽车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两年后,真能回归到良性竞争的轨道上来吗?

亦或,真会像何小鹏预言的那样,经历一场惨烈的淘汰赛?

谁也说不准。

但毋庸置疑的是,汽车圈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弦更张。

那些还在抱着老一套、老把戏的企业,恐怕很难适应新的竞争格局。

而那些能够洞察先机、锐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就像直播带货的“老倌”们,放下身段,拥抱新潮,这本身就是一种与时俱进。

汽车圈,需要的正是这种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精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