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一查各地操作,好家伙,湖北、广东这些省份直接冲到80%,苏州甚至喊出“新公车100%新能源”。
这波操作背后,到底谁在狂接订单?谁又卡在“充电难”里出不来?
中央文件要求“公务车至少30%买新能源”,但地方早就卷出新高。
湖北2024年新购公务车中新能源占比已达70.7%,2025年目标80%,2026年只要车型适配就全换新能源。
广东更猛,全省新能源公务车保有量全国第一,新购车辆60%带电。
最激进的还是苏州,2023年起要求公务车更新“原则上全买新能源”,截至2024年10月,市级新能源车占比已接近20%。
财政部还划了条“死线”——机要通信、执法执勤等场景必须100%用新能源车,燃油车连备选资格都没有。
安徽甚至要求环卫车这类特殊作业车全换新能源。
比亚迪、吉利成最大赢家。湖北去年更新的公务车中,39%是新能源,比亚迪、吉利车型成采购主力。
广西搞了个“框架协议采购”,引入21家车企、228款车型,但清一色全是国产车。
价格也被国家卡死——新能源轿车不超过18万,SUV不超过25万,直接把特斯拉、BBA踢出局。
特种车市场也卷出新花样。武汉协调车企开发公务专用新能源车型,连水质监测车都装上太阳能板。
山东更狠,2025年全省公务车采购目标100%新能源,特殊需求才能买燃油车。
城区充电桩覆盖率飙升。湖北建了1.3万个充电桩,高速服务区每50公里一个站;湖南把充电桩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机关单位停车场10%车位带电。
但山区还是老大难——恩施州2300个公共充电桩,70%集中在乡镇政府大院,下乡巡查得自带柴油发电机。
苏州试水“换电站+公务车”捆绑模式,规划20个换电站专供警车、城管车,5分钟换电能跑300公里。
但这玩法太烧钱,一个站光设备就要几百万,财政紧张的市县根本玩不起。
政策要求“公平竞争”,但有些省份搞小动作。
广西虽引入21家车企,但本地品牌五菱占1/3车型;某北方省份被曝采购目录80%是本地车,外地车企想进场得交“系统接入费”。
常州搞了个反套路操作——全市1370辆公车全上政府云平台,各部门按小时租车,车型由市级统一招标。
结果第一年就省下大笔灰色支出,因为彻底堵死了部门私下买车的机会。
新能源车智能系统反而添乱。
湖南某市买了111辆新能源执法车,结果车机系统和监管平台不兼容,每辆车多花2000块升级软件。
东北某县采购的电动巡逻车,冬天续航直接腰斩,警察被迫缩短巡逻路线。
技术鸿沟更致命。陕西搞全省公车监管平台,要求所有部门数据上传,但有些县连网络专线都没铺完。
基层干部吐槽:“系统三天两头崩,还不如手写派车单”。
新能源车号称“省油”,但全生命周期算账未必划算。
湖北给公车装监控系统,发现电车每公里成本比油车低3毛,但电池6年就得换,一次花8万。
常州搞“三重四查”——买车前审计资金、用车时盯能耗、报废时评残值,结果发现有些车退役时残值不到采购价10%。
为减轻压力,广西发明“框架协议采购”,省级谈好折扣价,市县直接按协议价买车,比市场价便宜15%。
但有车企为入围,报价压到成本线以下,交付的车连ABS防抱死都减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