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新车YU7问世前夕,小米SU7 Ultra却因宣传与实际不符,被部分车主“发难”,掀起一场退车风波。
5月12日,小米SU7 Ultra车主杨雷(化名)告诉媒体,自己订车时花4.2万元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小米宣传该舱盖“增加2个空气动力学风道,前部空气高效导流”,还提及“内部结构改变,风道导向轮毂散热” 。冲着这些功能,杨雷果断下单,“当时订车,就是看中双风道挖孔设计,这是这款车的灵魂。”
然而,现实却给车主们泼了冷水。不少汽车博主测试发现,舱盖挖孔下方风道极小,拆解后更显示风道未连接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在许多车主眼中,这舱盖装饰功能大于实用价值。杨雷所在维权群里,近400名车主已集体要求退车。
车主们的诉求并非空穴来风。有车主估算,现有前舱盖成本最高约1万元,与4.2万元售价差距巨大。5月7日,小米汽车致歉,称此前信息表达不清晰,该舱盖除满足复刻外造型需求,仅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并给出补偿措施:未交付订单可限时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或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的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 。
但车主们对此并不买账。杨雷坦言:“我是冲着挖孔设计购车,改配铝制机盖没了购车初衷,2000元补偿也太敷衍。高端车主在意身份象征和情绪价值,现在挖孔设计名不副实,影响驾车体验,我们就想直接退车。”他还喊话雷军,希望其保持真诚,“直面质疑才能挽回口碑,持续逃避或影响SU7系列及未来高端车型销量。”
从法律角度看,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分析,小米汽车此前对“挖孔机盖”的宣传,存在片面介绍产品、使用歧义性与模糊性语言表述的情况,涉嫌违反《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损害消费者知情权,情节严重的话甚至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车主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小米提出的赔偿方案,若方案无法全额赔偿损失,车主可要求修改方案或通过消保委调解、司法诉讼等途径维权。
此次事件无疑给小米汽车敲响警钟,如何妥善解决车主诉求,挽回品牌口碑,是小米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也关乎其未来在高端汽车市场的发展走向,外界正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