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要出门,发现车企倒闭了,App 停服,车也锁不了。” 不久前,天津的刘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糟心事。当他准备驾车上班时,手机上的 “哪吒” 汽车 App 服务全部停止,上网一查,竟是哪吒汽车关联公司被申请破产的消息。尽管几个小时后 App 服务恢复了,但刘先生的担忧并未消除:车企都这样了,相关智能服务会不会随时停掉?感觉开车上路都不安全。祸不单行,刘先生的车险即将到期,可他联系多家保险公司,均未能成功投保商业险,无奈之下,车辆只能 “裸奔” 上路。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行业洗牌也在加速,部分车企及经销商倒闭退市,这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困扰。此前,威马、高合、猎豹等多家车企破产退市后,车主权益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北京的高先生 5 年前花 10 万元出头购买了一辆威马汽车,起初一切正常。然而,2023 年威马申请破产后,他的用车生活陷入了困境。北京的威马 4S 店全部关停,车辆维修保养变得异常艰难。他好不容易找到几家能承接基本维保的修理厂,可仅有个别能做威马车辆的专修。外观件损坏问题更是让他头疼,原配件厂已不再生产,这类配件不仅越来越难搞,价格还贵得离谱。
不仅如此,高先生的车还面临电池衰减问题。里程数超过 24 万公里后,车辆充电时间变长,续航里程大幅下降,冬季表现更差,以至于高先生出门都不敢开空调。车机娱乐功能几乎完全失效,只剩下收音机和车控系统勉强能用,而远程控制 App 功能也可能随时停止服务。每年的车险续保更是让高先生心烦意乱,由于威马破产,很多大保险公司在大数据审核时直接拒保,车友群里的大多数人今年都只能选择小保险公司,保险条款苛刻,成本大幅增加。
2022 年 11 月,蔡先生花费 17 万元购入一辆威马汽车,如今因车企破产重整,二手车残值迅速暴跌至 6 万元,多家保险公司以 “无原厂配件” 为由拒保车损险,车辆被迫 “裸奔” 上路。在二手车市场,哪吒汽车贬值速度惊人,部分二手车商甚至将其列入拒收名单。深圳的陈先生收到车辆销售点短信,被告知车辆已被列入高危目录,续保需提供第三方技术鉴定。同时,原投保的保险公司也表示,因为车企倒闭,相关零件停产无法拿到,所以无法上车损险,让陈先生去掉车损险重新定价或寻找其他保险公司投保。
这种困境并非只出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4 年 10 月,宝马全球首家 5S 店北京星德宝因资金链断裂闭店,品牌授权终止后,北京的消费者刘女士购买的 13 次机油保养套餐沦为 “空头支票”,与此同时,原厂配件供应中断,车辆维修时无件可换。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 10 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但现实中,车主投诉往往得不到回应,“三包” 责任因经销商退网、车企清算陷入 “责任真空”,诉讼维权成为唯一途径,却耗时耗力。多数消费者在找到破产管理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 “请排队登记,清偿顺序供应商优先”。
即便车企倒闭,也应按照《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承担相应责任,在破产程序中,将对车主承担的责任作为一般债权处理,以企业破产财产来清偿。但现实中,车企破产财产可能不足以清偿车主长达 10 年的未到期债务。车企倒闭后,用户在车辆软件升级、售后管理、硬件维护等方面的权益将受到重大影响。购车时车企承诺的售后服务,在其倒闭后很可能无法兑现,而作为普通债权,用户即便依据合同主张权利,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在保险续保方面,虽然车企倒闭不影响已购保险的有效性,但续保时,保险公司可能会因车辆维修困难等原因提高保费甚至拒绝续保。
为保障车主权益,要对汽车生产技术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强调关键配件的统一,节约社会资源;对个性化配件,要求企业承担更严格的保证责任。同时,建立健全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机制,让存活下来的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协调作用,组织供应商、经销商和车主共同分担损失。胡松松呼吁建立 “车企售后责任基金”,强制企业按销量交纳保障金,明确主机厂为 “三包” 责任最终承担方,推动第三方售后认证体系打破品牌垄断。此外,消费者在购车时,应选择成熟稳健、售后体系完善的车企,在购车合同中明确售后服务条款,关注是否有可靠的售后外包服务商。若遭遇保险公司拒保,可与保险公司协商,要求其说明理由并提供替代方案,若保险公司无正当理由拒保,可向相关部门投诉。
车企倒闭后车主权益保障问题,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相关各方能重视起来,尽快完善保障机制,别让车主们为车企的失败买单。
#热点观察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