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开便宜车不可耻真正不惑看这三点

最近,汽车圈里又炸开了锅。一家国内新势力车企公布了最新财报,亏损额直接破了百亿大关。百亿,亏的!听着是不是很离谱?更离谱的是,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这么亏了——前几年也是百亿亏损,年年亏,亏到现在总亏损额都快赶上“造一座航母”了。

这么烧钱,居然还没倒闭?更奇怪的是,它的市值不降反升,一堆资本还在往里砸钱。你说,这是不是有点不正常?外行业的人可能会想,难道现在做汽车就是大伙儿玩个“谁先亏死谁先出局”的游戏?或者说,这家企业是不是在搞什么资本运作的“小动作”?但往深了看,事情没这么简单。今天咱们就把这百亿亏损拆开,看看这里头到底藏了些什么,是不是真的危险,还是说,表面吓人,实则还挺正常。

40岁开便宜车不可耻真正不惑看这三点-有驾

先聊聊这家新势力的业绩结构。根据财报,它的营收其实不算低,年收入已经摸到几百亿的规模了,居然比很多传统车企都要高一些。但毛利呢?惨得不忍直视。卖一辆车赚的钱,连零部件成本都填不上,更别提研发、销售、服务这些“隐形”成本。一辆车卖出去,不是赚钱,而是每卖一辆,还得倒贴好几万。亏的百亿,很多是这么亏出来的。

这就很迷了,为什么一定要倒贴卖车?我们再看看研发开支——去年,这家企业搞研发就砸了70多亿,占了总营收的20%多。这是什么概念?传统车企的研发支出比例通常在5%-10%之间,新势力里算豪横的,也就15%左右。这家直接干到20%+,几乎全行业第一。这说明什么?它不光是亏得多,亏得还特别“积极”。钱没白扔,全投在了新技术、新车型上,像智能驾驶、整车平台、电池技术这些烧钱大户,都成了它的重点投入方向。

40岁开便宜车不可耻真正不惑看这三点-有驾

那是不是研发过头了?未必。这时候就得说说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的区别了。传统车企通常有现成的技术储备和成熟的供应链,做一款新车,并不需要从零开始搭建体系。而新势力们呢,连根基都没有,发动机、电池、软件,甚至是生产线,都得自己摸索。研发支出高是必然的。再加上它的定位是“高端智能”,这条路本身就比“做便宜车”烧钱。所以,一年几十亿的研发开支,其实是行业里的“正常现象”,而不是某一家企业在乱花钱。

再看看同行。市面上所有的新势力车企,几乎都在亏损。之前几家比较活跃的,亏损幅度稍微少一点,年亏二三十亿;也有亏得更狠的,百亿不止。就连一些国际巨头,比如特斯拉,在早期也亏得一塌糊涂。马斯克那会儿,每年都要站出来对股东解释“为什么我们又亏了”,但人家后来不还是翻盘了?所以,这种“战略性亏损”,对新势力来说,其实是“成长的代价”。如果一上来就想赚钱,基本不可能。

40岁开便宜车不可耻真正不惑看这三点-有驾

再回到这家新势力。它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先看它的钱都花在哪了。研发我们刚才说了,占了大头;其次是销售和服务网络的搭建,也花了不少。新势力的模式和传统车企不同,人家不靠4S店,而是开直营店。这种模式,能让客户体验更好,品牌形象也更统一,但缺点就是成本高,回收慢。像这家企业,它的直营店已经开到了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租金和人员开支,都是天文数字。

最后,它还砸了不少钱在品牌建设上。这家一直在高端市场里搏杀,不断推新车型、做高端活动、拉高级别代言人,全都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你可以说它“太拼了”,但它自己也知道,新能源汽车这盘棋,市场先机特别重要。现在不抢用户,等到传统车企和其他新势力补上技术差距,可能连一杯羹都分不到。所以,它选择了孤注一掷,用“亏损”换“未来”。

40岁开便宜车不可耻真正不惑看这三点-有驾

当然,这不是说它现在就高枕无忧了。百亿亏损确实是个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市场环境变化快,资本也不是无底洞。如果后续产品没跟上,或者研发方向跑偏了,再多的钱烧下去,都可能会变成泡影。但就目前来看,它的亏损更多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市场“逼着亏”。

所以,回头再看这百亿亏损,的确看着吓人,但细拆下来,逻辑其实很清晰。这家企业不是“瞎亏”,而是在为未来赌一把,赌技术积累和市场先机能在几年后回本。而这种策略,其实是很多新势力车企的共同选择,只不过它更“狠”。

最后,咱们得盯的,真不是这百亿亏损的表面数字,而是它能不能把现在的投入变成未来的产出——比如,它的技术是不是能领先同行,它的品牌能不能稳住用户,它的成本结构能不能优化,这些才是决定它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百亿亏损不可怕,怕的是亏着亏着,未来的路反而越走越窄。而它走的这一步,或许早有章法——但章法能不能奏效,就得看时间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