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爵背后真相揭露震惊全网

最近汽车行业有个事,真是让很多人看得满头问号。简单说,就是亏损。亏得离谱。是什么水平呢?某头部新势力车企,单单第三季度净亏损就超过50亿元人民币。注意,这不是全年,是一个季度。再对比下它的营收:100多亿。也就是说,这家车企卖出去的每一块钱里,有差不多五毛钱是亏掉的。五毛!你说离谱不离谱?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都不是唯一的案例。另一家新势力,情况更“优秀”。它也是今年Q3,净亏损40多亿,营收不到80亿。简单算算,它每赚一块钱,亏大概六毛。这么个亏损法,搁谁谁不心慌?不少人直接就在网上炸了,“这生意还能不能干了?”“是不是要破产了?”甚至还有人开始唱衰整个新能源赛道了,觉得这是个没人能赚到钱的坑。

豪爵背后真相揭露震惊全网-有驾

讲真,光看这些数字,确实容易吓到。但咱慢慢来,一步步拆开看,看看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把这个亏损讲明白。

先看营收和亏损的比例问题。50亿、40亿的亏损听着吓人,但别忘了,这些公司本身营收就不算特别夸张,100亿、80亿的体量在汽车圈里,真的算不上大块头。传统车企比如比亚迪,季度营收早就奔着1000亿去了,哪怕亏个50亿也不至于这么显眼。所以,这个“亏损比例高”的问题,更多还是因为新势力本身体量小。你体量小,但研发、营销、渠道这些成本又差不多,摊下来,亏损比例自然大。亏损比例高,不等于亏得不正常。

再拆拆它们的成本结构。其实你要是把财报翻仔细了,就会发现,这些新势力亏损的大头,几乎都卡在研发和销售上。比如某家公司,50亿的亏损里,光研发投入就占了20亿,销售和管理费用又占了10多亿。也就是说,这50亿的亏损其实主要是它们“花钱花出来的”,而不是造车亏得一塌糊涂。看上去很烧钱,是不是?但再想想,新能源车企其实也没啥选择。这个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得吓人。你今天不花钱搞研发,明天可能电池技术就被别人干翻了,车开得没别人远、充电没别人快、体验没别人好,那消费者根本不会选你。所以,这些钱,它们不花不行。

豪爵背后真相揭露震惊全网-有驾

再看销售成本。这里主要就是铺渠道。没渠道不可能卖车,尤其是新势力。你看传统车企,人家有的是几百上千家4S门店,卖车、维修、服务都有固定网络。新势力啥都得从零开始。开个直营店、铺个服务中心,随随便便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投入。你还得砸广告,搞试驾活动,给用户各种补贴。这些东西,前期投入大得吓人,也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事儿,所以账面看着亏损,就很正常。

再对比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这两年,其实传统燃油车企,包括那些全球老牌巨头,也在经历“转型阵痛”。大家都在新能源领域疯狂砸钱。哪怕全球最赚钱的车企丰田,最近几年在新能源上的投入也高得离谱,利润率肉眼可见地在下滑。再看特斯拉,虽然它现在已经赚钱了,但最早的那些年,亏得比现在的新势力还狠——至少在比例上是这样。所以,新能源赛道的前期亏损,怎么看都像是行业规律,而不是个别企业“玩砸了”。

那是不是烧钱烧到没底线了?不完全是。大部分新势力的资金还是有章法的,背后有战略逻辑。比如高研发,是为了抢技术高地;铺渠道,是为了锁定用户触点;大规模生产,是为了压低单车成本。这些东西,虽然短期看不到回报,但从长期来看,都是有可能转化成竞争力的。换句话说,有些亏损是“战略性亏损”,不是瞎烧钱。只要资金链不断,后续能把规模做起来,大概率是能扭亏的。

豪爵背后真相揭露震惊全网-有驾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新势力都能活下来。有些企业确实走得有点急,摊子铺得太大,现金流压力太大,一旦融资跟不上,确实会有风险。毕竟,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第一名吃大肉,第二名喝汤,排到后面基本啥都没得吃。所以,挑选投资标的或者买车品牌的时候,还是要盯紧企业的后续动作,看它们到底能不能在烧钱的同时建立竞争壁垒。

最后总结一下,这么高的亏损比例,看着吓人,其实没必要太慌。拆开来看,多数是行业规律和企业战略的结果。问题在于,亏损不可怕,现金流断了才可怕。未来能不能扭亏,还是要看这些企业能不能活到盈利那一天。如果它们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一直在稳步上升,那亏点钱是值得的。反之,如果看不到清晰的成长路径,那确实要小心了。

所以,这事啊,不光看数字,还得看逻辑。别被表面的亏损吓到,更重要的是看它们到底想跑向哪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