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plus dmi这款车型自推出至今已过去数月时间,当下市场呈现出极度紧俏的局面,消费者想要顺利提车绝非易事。不过,我始终秉持这样的观点:一款汽车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不能简单认定是其产品实力超群,产能受限、市场环境变化以及营销策略的影响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这种局面。因此,我特别提醒准备购车的朋友们,在对一款车尚未深入了解之前,切不可盲目跟风下单。
如今,网络上关于秦plus dmi的讨论热度持续高涨,既有专业车评人的深度测评,也有真实车主分享的实际使用体验,其中一些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为了探究这些争议焦点的真相,我特意借来一辆120KM续航的旗舰版车型,将其作为日常代步工具使用了整整一周。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我对这些争议问题的看法。那些大家早已熟知的信息,诸如超低油耗等方面,我就不再赘述,而是着重探讨目前大家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
这辆车的驾驶体验究竟如何?
对于大多数长期驾驶燃油车的车主来说,秦plus dmi的驾驶感受堪称出色,不过这种出色是基于家用代步的需求而言。我们不要求它在操控精准度、循迹性能等方面达到极致,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动力输出极为平顺,并且响应速度极快。纯电模式暂且不提,我们重点说说亏电混动模式,因为在我看来,这才是这款车的精髓所在。
当车速低于70公里每小时时,秦plus dmi依靠电机驱动,驾驶者踩下油门的瞬间,动力便会即刻输出,几乎不存在动力延迟的现象。在经济、标准和运动三种驾驶模式中,我个人最为青睐经济模式。该模式能够模拟燃油车踩油门时动力逐渐增强的效果,特别适合在市区拥堵路段行驶,那种动力柔和且充沛的感觉,让人倍感舒适。
当车速处于80到12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区间时,秦plus dmi基本保持发动机直驱或并联驱动的状态,巡航时的感受与燃油车挂最高档行驶相似,同样十分平稳。而且,它的再加速能力远超同级别燃油车和纯电动车,在高速上超车也毫无压力。不过,我想重点说一说70 - 80公里每小时这个车速区间,因为对于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车主来说,这个速度区间至关重要。城市内的快速路和高架桥,车辆大多以这个速度行驶。而在这个速度区间,秦plus dmi为了降低油耗,会频繁切换驱动模式,发动机、电机和驱动轮之间不断地进行耦合与断开操作,切换频率最高时甚至可达每秒一次。按理说,在这样频繁的模式切换下,驾乘人员应该能明显感受到顿挫,但实际情况是,除非你特意去关注动力系统的工作状态,否则几乎察觉不到任何异样。很多人认为秦plus dmi最厉害的地方在于省油,而我却觉得,它真正了不起之处在于,在追求低油耗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动力的平顺性。
当然,在亏电状态下,低速行驶时发动机偶尔也会启动,这时还是能够察觉到轻微的噪音和抖动,不过这仅仅会对车辆的NVH性能产生影响,并不会破坏加速过程中的平顺性。而在中高速行驶时,由于胎噪和风噪的存在,反而掩盖了一部分发动机的声音,使其动静不再那么明显。
这辆车的悬架调校到底是怎样的?
不得不说,秦plus dmi的悬架确实偏硬,即便与同价位的其他车型相比,这种偏硬的特性也十分明显。其实,在应对路面细碎震动时,它的表现还算不错,达到了该级别车型应有的水准,行驶质感也没有松散的感觉。然而,一旦遇到较大的路面起伏,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车辆的震动幅度会突然增大,阻尼感十分强烈。尤其是在通过减速带时,如果不提前减速,车内人员会感受到明显且不舒适的弹跳。很多人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它采用了非独立悬架,其实并非如此,这主要是避震器调校过硬导致的,和悬架形式并没有太大关系。之所以将避震调校得如此硬朗,也是出于无奈。由于秦plus dmi搭载了dmi系统,整车重量比普通燃油车大很多,而且底部电池包离地间隙较小,为了防止车辆侧倾和电池包拖底,避震器和弹簧必须在有限的行程内提供更大的阻尼力。
这辆车的刹车性能究竟如何?
关于秦plus dmi的刹车性能,网络上争议颇多。在我看来,不能一概而论地评价它的刹车表现,而是需要分情况进行分析。
许多人对它的刹车性能表示质疑,主要是因为之前网络上流传的一些百公里制动测试结果。虽然在日常驾驶过程中,紧急制动的情况并不常见,但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所以大家的担忧也并非毫无道理。
那么,对于紧急制动能力,有没有什么后期补救的方法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影响其紧急制动能力的因素。首先,秦plus dmi作为一款紧凑级轿车,车重达到了1.5到1.6吨,较重的车身无疑是影响刹车性能的一大不利因素。其次,它配备的刹车盘尺寸较小,这是第二个不利因素。最后,车辆所使用的轮胎品牌为ATLAS,该品牌在市场上的认知度不高,其实际抓地性能也缺乏广泛的市场验证,这便是第三个不利因素。想要减轻车身重量或者改装刹车盘,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相比之下,更换四条抓地力更强的轮胎,是提升紧急制动性能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在日常行驶中的制动力表现。在为期一周的试驾过程中,我驾驶这辆车行驶在市区道路、市内高架以及高速公路等多种路况下,可以确定的是,它的日常制动力完全能够满足需求,应对一些紧急避让操作也不在话下,特别是能量回收系统与机械制动力的衔接十分流畅。然而,还是有不少人吐槽在刹车时缺乏信心,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涉及到刹车脚感的问题。
很多人会把刹车脚感和制动性能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并没有直接关联。刹车脚感指的是踏板阻力与踏板行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踏板阻力小且行程长,就会给人一种刹车偏软的感觉;反之,如果踏板阻力大且行程短,就会让人觉得刹车偏硬。无论是过硬还是过软的刹车脚感,都会降低驾驶员在刹车时的主观信心。
秦plus dmi的刹车踏板脚感是可以自行设置的,我的建议是将其设置为标准模式,而非舒适模式。此外,这辆车还配备了舒适停车功能,如果开启该功能,车辆在即将刹停时会适当减小制动力,从而避免车辆点头,但这也会导致刹车踏板末端的脚感变软,因此,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来说,最好关闭这个功能。
这辆车的液晶仪表显示效果如何?
秦plus dmi提供两种液晶仪表样式,一种是悬浮式设计,另一种就是我试驾车型所采用的内嵌式设计,不过无论是哪种样式,尺寸都相对较小。但从功能实用性角度来看,我认为是足够的,车辆行驶所需的关键信息都能清晰显示。至于有人反映看不清仪表上的文字,就我个人而言,我的裸眼视力为4.9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驾驶,都没有出现看不清的情况。而且,能够顺利考取驾照的驾驶者,矫正视力至少也能达到4.9,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正常视力的驾驶者都不会存在看不清仪表文字的问题。
DMi系统的可靠性究竟怎样?
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不过很遗憾,仅仅一周的试驾时间,根本无法对DMi系统的可靠性做出准确判断。虽然在试驾期间,车辆没有出现任何故障,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的可靠性。在我看来,这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消费观念。DM - i作为一项新技术,必然需要经历市场的检验过程。因此,打算购买这款车的消费者必须有这样的认知:既然选择尝试新技术、新事物,就需要接受它可能存在的不完美之处。
当然,我们也不能道德绑架消费者,毕竟大家都希望花钱买到省心的产品。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消费观念较为开放的人,那么不妨尽早入手,享受新技术带来的驾驶体验;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观念比较保守的人,那么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半年后这款车的故障率以及厂家的售后服务情况,再做决定也不迟。
最后,总结一下这一周的试驾体验。尽管秦plus dmi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依然认为它是一款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车型。它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超低的油耗、媲美纯电动车的驾驶感受、没有续航里程的焦虑还能上绿牌,以及丰富多样的个性化设置带来的高可玩性。无论是在燃油车市场、电动车市场,还是混动车市场,秦plus dmi的综合产品实力都远超同价位的合资车型。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秦plus dmi,我想说它是一款极具魅力且容易让人着迷的车型。在真正接触它之前,你可能只觉得它不过是一辆省油的紧凑型轿车,对它的其他方面并没有过高的期待。然而,当你亲自驾驶它上路,瞬间就会被它出色的动力性能所震撼,忍不住想要体验它在道路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偏软的刹车脚感和轻盈的转向手感,又会时刻提醒你,它本质上只是一辆家用轿车。而当你逐渐习惯将它作为日常代步工具,又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dmi系统丰富的混动模式和个性化设置之中。可当你深入了解这款车之后,偏硬的悬架、尺寸较小的液晶仪表以及一些设计上的小缺陷,又会让你意识到,它终究只是一款售价在11 - 15万区间的紧凑型轿车。这种从惊喜到接受,再到深入体验与发现不足的过程,循环往复,让人对它又爱又“恨”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