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汽车的避震筒,亦如是。
想必诸位都有过这般体验:驾车游走,稍遇些许崎岖,车身便如脱缰野马,颠簸得五脏六腑几欲移位;抑或,转弯之时,车体摇曳,似风雨飘摇之孤舟。莫要怀疑,这很可能乃是避震筒在耍脾气。
避震筒,听来微不足道,实则乃汽车之腿脚,专司过滤路面震荡,确保驾乘之适意与安稳。然此物亦属耗损品,久用必生弊端。问题随之而来,避震筒究应更换否?何时更换为宜?莫急,今朝吾等便来细细剖析。
避震筒,通俗而言,即缓冲装置。其内部充盈液压油,借由活塞往复运动以消弭震动。试想,座驾车轮遭逢坑洼,避震筒宛若弹簧,将冲击力尽数卸去,使车身巍然不动。其结构主要包含弹簧与阻尼器,前者吸收震动,后者则掌控弹簧之震动幅度,以防车身如弹簧床般上下翻飞。
那避震筒会滋生何等疾患呢?首当其冲者,漏油。液压油流失殆尽,阻尼效应便荡然无存,车辆顿觉颠簸异常。再者,异响扰人,吱吱嘎嘎之声,令人心烦意乱。更为甚者,于不平坦路面表现欠佳,车身摇摆不定,影响操控,甚而增加制动距离,令人心惊胆战。
那么,如何判定避震筒是否已至“告老还乡”之时呢?
第一式,按压试探。施力下压车身,而后松手。若车身反弹后,仅摇曳两三次便归于平静,则说明避震筒性能尚可。若摇摆不止,抑或直接“瘫软”在地,则基本可宣告避震筒寿终正寝矣。
第二式,闻声辨位。行车途中,细细聆听有无异响。途径减速带或坑洼路面时,尤须留意。若闻吱吱嘎嘎之异响,或金属撞击之声,则多半乃避震筒内部零件磨损所致。
第三式,实地体验。寻觅一段稍显颠簸之路面,体察车身之稳定性。若觉车身摇晃剧烈,或转弯之时侧倾严重,亦可能乃避震筒性能衰退所致。
然则,仅凭此等简易之法,或许尚欠精准。最佳之策,仍是前往专业维修店,请技师仔细检查,察看有无漏油、磨损等情况。
话说回来,避震筒究竟何时应行更换?此物之使用寿命,受诸多因素掣肘。路况、驾驶习惯、避震筒之品质等等,皆会影响其寿命。通常而言,十万公里左右可作参考。当然,若经常驰骋于崎岖之路,抑或喜好激烈驾驶,则或许五六万公里便需更换。
鄙人有位友人,因不舍更换避震筒,结果有次于高速公路之上,突遇紧急状况,制动距离骤然加长,险些酿成追尾惨剧,吓得其冷汗涔涔。故而,避震筒此物,该换则换,切莫以安全为儿戏。
当然,更换避震筒亦属技术活。不同车型、不同品牌之避震筒,性能与价格皆有差异。宜择原厂或知名品牌之避震筒,质量方可有所保障。此外,更换避震筒之时,最好左右两侧一并更换,方能确保车辆之平衡性与稳定性。
避震筒之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其关乎吾等之驾乘舒适性与安全性。切莫等闲视之,定期检视,及时更换,方能使吾等之爱车驰骋得更为稳健、更为安全。毕竟,安全方是归家之坦途。君以为然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