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事了,日企拆开红旗车,发现中国高端发动机已走在世界前面

发动机研发赛道:中国真的已领先世界了吗?

日本工程师们围着红旗H9的发动机盖,表情从轻视到惊讶,再到无奈。这一幕发生在2023年5月的名古屋三菱技术研究中心。

出大事了,日企拆开红旗车,发现中国高端发动机已走在世界前面-有驾

他们原本想找出红旗发动机的短板,结果却发现这台3.0L V6机械增压发动机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

震惊。

从曲轴到缸体,从喷油系统到电控单元,国产化率100%。这个数字不容小觑。

我认为,这一场景正是中国动力系统技术飞跃的缩影。从"买别人的心脏"到"造自己的引擎",这条路走了几十年。

"发动机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晴雨表。"一位行业专家曾这样告诉我。看看红旗H9这台3.0L V6发动机的数据:热效率42.5%,怠速噪声仅38分贝。

踩下油门0.5秒就能爆发400牛·米扭矩,283匹马力的动力输出堪比德系豪华车。这哪里是曾经那个"空壳子"能比的?

想想十年前,国产车提到发动机就是软肋。如今却让日本工程师叹服,这翻转来得真快。

但中国发动机的进步不止于红旗。潍柴动力在2024年底推出的WP13H柴油机,热效率达惊人的52.28%,这可是全球领先水平。

再往上看,中国一汽的V12TD发动机更是惊艳。762匹马力,1100牛·米扭矩,简直能拖动一辆坦克!

这款"国货之光"已于今年6月通过欧盟欧7排放认证。这意味着什么?中国最顶级的发动机技术得到了全球最严苛的环保标准认可。

出大事了,日企拆开红旗车,发现中国高端发动机已走在世界前面-有驾

你可能不知道,制造V12发动机有多难。这就像让12个人完美协调抬轿子,一个人节奏乱了,整个系统就会震动。

所有零件的误差必须控制在微米级别——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温度高达1000度的环境下,材料必须经得起考验。

难吗?难!贵吗?贵得吓人!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制造一台红旗V12发动机的成本,足够买5辆红旗H9轿车。研发经费则是普通发动机的10倍之多。

今年3月,一汽在长春建成V12专属生产线,实现核心部件全自动化装配。但年产量仅有数百台,主要用于礼宾车和特种车辆。

中国的发动机突破不只在汽车领域。今年5月,中国航发完成CJ2000涡扇发动机1:1金属样机制造,核心部件国产化率95%。

海上呢?中船动力的12MV390CS船用发动机获得挪威船级社认证,单机功率达22000千瓦。这意味着中国大型船舶不再依赖进口动力。

东安动力的混动系统打破了丰田THS技术垄断,中车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效率高达98.5%。

看到这些数据,你会发现中国动力系统正在各个领域突破。从2020年至今,仅红旗一家就申请了187项V6/V12相关专利。

出大事了,日企拆开红旗车,发现中国高端发动机已走在世界前面-有驾

我想问:一个发动机技术领先的国家,会在军工领域弱吗?在航空领域弱吗?在航天领域弱吗?

显然不会。

但我们也要看到差距。德国博世的燃油喷射系统、日本的微型化技术、美国的材料科学在某些细分领域仍领先一步。

特别是在耐久性上,中国发动机还需要时间积累。500小时的无故障测试虽然优秀,但距离百万公里级的实战考验还有距离。

那么为什么要花大价钱造V12这种"奢侈品"发动机?

我觉得,这就像为什么要登月、为什么要研发超算一样。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综合能力。

能造V12的国家,意味着掌握了顶级材料学、精密制造、热管理、电控系统等一系列尖端技术。

这些技术能迁移到哪些领域?航空发动机、舰船动力、军工装备...想象空间很大。

2016年北京车展,红旗首次展示6.0L V12自吸发动机时,不少人嗤之以鼻。到2023年V12TD通过国家验收,再到2024年红旗L7交付外交部,仅用了8年时间。

发动机研发是工业体系能力的综合体现。不只是单纯的动力输出,更是材料、工艺、设计、制造、测试等全链条能力的凝结。

所以,当有人问"中国造不出高端发动机"时,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出大事了,日企拆开红旗车,发现中国高端发动机已走在世界前面-有驾

但中国是否已在全球发动机领域称霸?还为时尚早。我们在许多关键技术上仍有追赶空间。

发动机研发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中国在这条赛道上已经跑出了自己的节奏,但超越还需时日。

你认为呢?中国发动机技术的崛起,会如何改变全球工业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