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盛宴的喧嚣过后,吉利,这家曾扛起民族汽车工业大旗的企业,在高端新能源的赛道上,狼狈刹车。极氪的私有化退市,更像是一曲悲歌,低吟着理想破灭的哀伤。
仅仅一年,极氪就从美股上市的荣耀顶峰跌落,黯然离场。这其中,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260亿的巨额亏损,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吞噬了吉利的雄心与骄傲。曾几何时,极氪001以其猎装轿跑的独特定位,一度成为爆款,如今却销量骤降,令人唏嘘。这残酷的市场现实,狠狠地扇了吉利一记耳光!
有人将此举解读为战略收缩,断臂求生。整合品牌,减少内耗,优化资源配置,这套说辞貌似无懈可击。但请恕我直言,当初是谁力排众议,制定了这激进的多品牌战略?如今被迫壮士断腕,谁又该为这260亿的巨额学费买单?难道这笔沉重的代价,就这样轻轻一笔勾销?
这260亿,不仅是吉利自身的损失,更是全体股民的血汗钱!是市场对吉利盲目扩张的严厉惩罚!企业可以试错,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诚不欺我。
更令人忧虑的是,极氪的困境并非孤例。放眼望去,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势力车企,又有几家能够真正笑到最后?价格战的阴云密布,内卷的压力如影随形,又有多少企业能够熬过这漫长的寒冬?
这让人不禁深刻反思: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资本的泡沫游戏,还是技术的厚积薄发?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还是脚踏实地的持续创新?
吉利的急刹车,或许是为了积蓄力量,再次出发。但这声刺耳的刹车声,也暴露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痼疾:核心技术匮乏,盲目追求规模,过度依赖资本输血。
痛定思痛,我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亟需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变革!我们需要的是潜心钻研核心技术,而不是玩弄资本游戏;我们需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不是粗制滥造的投机取巧;我们需要的是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不是将用户当作待宰的羔羊。
莫要沉迷于虚假的繁荣,莫要迷信资本的魔力!唯有回归技术,回归产品,回归用户,才能踏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吉利的急刹车,犹如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警示我们前路漫漫,荆棘丛生。希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从这次教训中汲取智慧,真正成为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屹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