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8月轿车销量完整榜单出炉,23款车型突破10万辆新能源领跑,轩逸仍稳居第六引发行业结构性变化

2025年1-8月的轿车市场,我觉得挺有趣的。这个时间段,销量数据已经出来,上面说有678万(估算/体感),总的来说比去年增加了9.1%,新能源的份额也连续递增到54%。你知道吧,新能源占半壁江山,看似热闹,但其实背后藏着不少水。

我还记得一次跟销售聊天,他说:车卖得快,不是因为朋友,主要是客户换车、刷新换代、政策刺激。 那个时候我心里就想,市场的火热,背后其实也有微妙的博弈。

今天我翻了下笔记,发现有23款车型都超过了10万辆销量。这数字不算大,但已经说明市场的细分做得还挺有章法。新能源车占了12款,燃油车11款。靠前的四款新能源,卖得都破了20万。星愿那个销量295271辆,说话都觉得比去年更有底气。有个问题我一直没想清楚:不是所有新能源车型都那么火,是不是有个我买账心理在支撑这些数字?

2025年1-8月轿车销量完整榜单出炉,23款车型突破10万辆新能源领跑,轩逸仍稳居第六引发行业结构性变化-有驾

依旧,新能源前五个都霸榜,算是行业的头部效应。你说是不是?这就让我思考,一方面新能源技术门槛降低了。比如宏光MINIEV,只要搭个快充,续航能到200公里(估算/样本少),非常适合城里日常用。而且,价格控制得也挺精准——大概7-8万(估算/体感),反正我觉得对不少刚工作那会儿的人来说,算得上刚需。

但你会想:这些新能源,究竟是真硬刚燃油,还是靠补贴拼出市场份额?我觉得背后供应链的压力挺大。比如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分,某些品牌靠进口零件,像拼图一样拼装。就像我有个同事说:电池难造,成本高。 那我想,如果电池一环卡着,就像拼拼图时,总得把一块对准了才能拼上去。

讲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对了,燃油车还挺热闹,轩逸稳坐第六,销量差不多190万辆(估算)。虽然市场逐渐被挤压,但这款车的根基其实还不错。比起有点多面手的星瑞,轩逸的优势可能是:没有太多变动,老百姓买着实用。你觉得呢?

两车对比一下:同样是紧凑级,轩逸和朗逸,都是常青树。但实际用车体验差了点——轩逸悬挂偏软,毕竟偏家用,朗逸偏运动,悬架调教更硬朗点。无论操控还是舒适感,差别其实蛮明显。像我一朋友开朗逸,他说:开着挺稳,底盘扎实。那你想,其实供应链里用料的差异,可能也反映在悬挂调校上。

2025年1-8月轿车销量完整榜单出炉,23款车型突破10万辆新能源领跑,轩逸仍稳居第六引发行业结构性变化-有驾

之前我还以为,像轩逸这种卖了不少年的车后续就会少卖点,没想到还是挺稳定。这让我更想知道:燃油车的保值率是不是比我想象的要高?估算下来,车价每年掉个6-8%(粗略/体感)。燃油车后续还能用几年?我觉得这个难说,尤其像我妈那辈,还是觉得车就是个工具。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好奇的问题:新能源车的折旧率是不是比燃油车还快?我得补个注,用生活比喻,就是苹果的手机,它用几年价值就打折。新能源车也一样,可能第一年贬值比燃油车还快点(这段先按下不表)。

看图说故事时,翻了下相册,发现一张我在展厅拍的,有个实物细节特别不起眼:那台微型电动车,侧面竟然有个太阳能充电板。我当时还挺好奇:靠这个能多省点电费吗?大概微不足道(这应该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

说回技术,那辆新能源车,为了小成本起步,可能引入了不少生活中的巧妙设计。去年做的新能源系统,用的那种印象中像拼图的电池模组,市场供应链其实挺多变的。像我觉得,电池的供应链就像买乐高,能拼出不同模型。核心零件的掌控度,很多品牌还靠进口,跟拼乐高时拼错一块有点类似。

2025年1-8月轿车销量完整榜单出炉,23款车型突破10万辆新能源领跑,轩逸仍稳居第六引发行业结构性变化-有驾

回头再想,很多人都特别关心百公里油耗。根据我的粗糙心算,油车成本算不算也挺高?比如一辆家用车,假设每年跑2万公里,油耗平均每百公里7升,12元一升(估算/体感),那就是约1680块钱的燃料费。维修、保养……大概每年还要另外花个千把块。

还有个他妈的问题:你们觉得,未来燃油车还能撑几年?我自己心里觉得,大概三五年,淘汰速度会明显加快。你别说,现在不少地方,政策都开始发力。环保标准、排放限制,搞得中小厂都很难再往上扑腾。

说到行业的结构性变化,会不会出现某种阶层分化,普通家庭还是追求实用性,豪车品牌偏向高端?或者,像我妈用的那辆车,虽然二十年前买的,但还能用?这又让我想起,汽车的生命周期是不是也拉长了?毕竟,零件储备多了,修起来也更安心。

(这段话题先不多说)

2025年1-8月轿车销量完整榜单出炉,23款车型突破10万辆新能源领跑,轩逸仍稳居第六引发行业结构性变化-有驾

我还挺喜欢观察身边的人,特别是他们的用车惯。比如我一个修理工朋友,他说:现在就算车坏了,不一定非得修,要不直接换辆新的。成本都算出来,换新车比修旧车便宜多了——这个压力我估计也是行业里的隐形变革因素。

留个悬念,去年我拿到一份行业内部的报告,说未来五年新车的保值率会大幅变动。这种报告我也只是看个热闹,真正的答案,还得市场自己说话。

接下来,行业会不会出现没有车变成了奢侈品的趋势?我一直觉得,这东西挺生活化的,很多人其实就是为了开得舒服+省心。

这辆车的细节——那只放了半天的钥匙,现在依旧在那,闲的我都想把它收藏了。

2025年1-8月轿车销量完整榜单出炉,23款车型突破10万辆新能源领跑,轩逸仍稳居第六引发行业结构性变化-有驾

你说呢?这些改变背后,到底藏着哪些你我都看不到的逻辑?也许车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块移动的生活空间。

或者,说白了,只是真的越来越难搞懂自己心里的那个期待到底在哪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