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低价冲量的短期效应,直到翻了 10 月的销量数据 才惊到:
70289 台,成为首个月销破 7 万的新势力,连续 8 个月领跑,平均每 38 秒 就卖出一台。
但越琢磨越觉得,零跑的爆发根本不是 “便宜就好卖” 那么简单,它正在悄悄改写中国汽车工业的底层逻辑,这种改变比单纯的销量冠军更有分量。
很多人觉得中国汽车工业的升级,要么是靠传统车企的产能堆积,要么是新势力的营销炫技,要么就是高端品牌的技术溢价。
但零跑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把 “全域自研” 和 “普惠于民” 绑在了一起,这在以前是没人敢想的。
要知道,自研技术向来是 “烧钱大户”,蔚来的换电、小鹏的智驾,都是先在高端车型上落地,摊薄成本后才下放,而零跑从一开始就没走这个路子。
它搞 四域合一电子电气架构、八合一电驱、CTC 2.0 电池底盘一体化,这些听起来很 “高精尖” 的技术,不是为了给百万豪车贴标签,而是为了让 12 万级的车型也能装上激光雷达,让普通消费者花小钱就能享受到智能电动车的便利。
可能有人会说,“技术下放谁不会?降本不就行了”,但这里的关键是 “自研带来的降本” 和 “单纯减配的降本” 完全是两回事。
零跑的 CTC 2.0 技术,简单说就是把电池和底盘融合成一个整体,不是简单拼接,这样既能提升车身刚性和安全性,又能节省空间、降低零部件数量,首批通过动力电池新国标,还做了 1029 项安全实验,这可不是减配能做到的。
小诸特意查了下,同价位的车型里,能把 AR-HUD、800V 超充、智能驾驶辅助 这些配置配齐的,除了零跑没几家。
这种 “高配不高价” 的模式,直接打破了行业 “技术 = 溢价” 的潜规则,倒逼其他车企要么跟进自研降本,要么放弃低端智能车市场,这才是对行业真正的推动。
更有意思的是零跑的渠道布局,它没跟着其他新势力扎堆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而是把门店开到了 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里。
截至今年 6 月,零跑的销售服务网络覆盖了 286 个城市,其中低线城市的门店占比超过七成,五线城市每百万人口能分到 1.38 个门店,比一线城市还密集。
这步棋看着 “土”,实则戳中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关键痛点:
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不是不想买智能电动车,而是以前没的选,要么是高价的合资车,要么是配置简陋的低端燃油车。
零跑把 10-20 万级的智能电动车 送到家门口,还搞了 “零跑中心 + 体验中心” 的组合,县城用户也能享受到试乘试驾、售后保养的完整服务。
小诸老家在中部一个县城,去年年底县城开了家零跑体验中心,我过年回去的时候,店里挤满了看车的人,大多是准备换车的工薪族和返乡年轻人。
有个亲戚买了 C10,他说 “以前觉得智能车是大城市人的玩意,没想到现在 15 万就能买到,充电比加油省,还不用操心保养,村里好几个邻居都跟着订了”。
这种场景以前根本不敢想,零跑用渠道下沉,把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从一二线城市延伸到了乡镇,打破了中国汽车市场 “城乡二元结构” 的老格局,这比单纯的销量增长更有意义:
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几个一线城市的销量撑起来的,而是要让亿万普通消费者真正认可。
还有一点让小诸觉得难得的是,零跑在保持低价普惠的同时,居然实现了盈利。
今年上半年,它首次达成 半年度净利润转正,毛利率冲到 14.1%,成为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
要知道,新势力盈利大多靠高端车型拉高毛利,比如蔚来靠 ES8、ES6,小鹏靠 G9,而零跑的主力车型都是 10-20 万级的走量款,能在这个价位区间实现盈利,核心就是自研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
它的核心零部件自研率超过一半,电池包、电机、电控这些关键部件都是自己生产,不用给供应商付高额溢价,再加上规模效应,自然能在低价中挤出利润。
这一点彻底改写了行业对 “智能电动车盈利” 的认知,以前大家觉得 “要么高端赚利润,要么低价亏本金”,零跑用实际成绩证明,只要把技术自研和成本控制做到位,平价智能电动车也能赚钱。
这种盈利模式更可持续,也更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不用靠烧钱补贴抢市场,不用靠营销炒作抬估值,而是靠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和技术实力立足,这正是中国汽车工业最需要的 “硬底气”。
在出海这件事上,零跑也走出了和传统车企、其他新势力不一样的路子。
以前中国汽车出海,要么是靠低价燃油车抢占低端市场,要么是新势力靠线上直销慢慢拓客,而零跑直接牵手 Stellantis 集团,既有资本合作,又有技术输出和本地化生产。
今年 1-7 月,零跑出口量达到 24980 台,稳居新势力出海榜首,欧洲市场 7 月订单就破了 4000 台,还在德国经销商满意度评选中拿到新品牌第一。
与此同时,零跑出海不是卖 “便宜货”,而是靠技术适配当地市场。
欧洲消费者看重续航、安全和智能配置,零跑就把 CTC 2.0、AR-HUD 这些核心技术装到出口车型上,T03 在欧洲续航赛中还拿了效率第一。
它没有盲目建工厂,而是先通过经销商网络打开市场,再推进本地化组装,马来西亚工厂已经下线了首台 C10,计划 2026 年底前在欧洲建生产基地。
这种 “技术输出 + 本地化合作” 的模式,避开了纯进口的高关税和物流成本,也打破了中国汽车出海 “低质低价” 的旧标签,让全球市场看到中国汽车的技术实力,这才是真正的 “走出去”。
小诸觉得,零跑最让人惊喜的地方,是它倒逼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
以前传统车企总觉得新势力 “只会玩智能、不会做制造”,新势力又觉得传统车企 “转型慢、包袱重”,两者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
但零跑用七年时间证明,新势力也能做好制造、控好供应链、赚好利润,它的产能爬坡速度、零部件自研能力、渠道管理效率,甚至比一些传统车企还强。
这一下就打破了行业的固有认知,传统车企不再敢轻视新势力的制造实力,开始加速智能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研发,不再固守燃油车的产能优势;
而其他新势力也意识到,光靠营销和配置堆砌走不远,自研技术和成本控制才是长久之计。
这种良性竞争,最终推动的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升级,从以前的 “规模竞争” 转向 “技术竞争”,从 “政策依赖” 转向 “市场自主”,这才是零跑改写行业的核心价值。
可能有人会说,零跑现在平均售价还不算高,算不算真正的 “改写”?
但小诸想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从来不是靠一两款高端车撑场面,而是靠让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用得好的车型,靠在全球市场上能站稳脚跟的技术实力。
零跑用 7 万的月销 证明,中国的智能电动车已经不是 “小众尝鲜”,而是能走进千家万户的主流选择;
用 半年度盈利 证明,中国车企能靠自己的技术赚到钱,不用依赖补贴和炒作;
用 欧洲市场的认可 证明,中国汽车技术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说实话,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这么多年,从模仿到自主,从燃油到电动,我们一直盼着能有这样一家企业,不用靠情怀绑架,不用靠政策扶持,就靠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让中国汽车真正被市场认可、被全球尊重。
零跑正在做的,就是这件事。
它可能不是最高端的,不是最会营销的,但它用 “技术普惠” 的导向,用 “自研实干” 的路径,给中国汽车工业指明了一条更扎实、更长远的路。
未来几年,随着 D19、Lafa5 这些新车的推出,零跑大概率会向更高价位区间突破,但小诸相信,它 “好而不贵” 的核心不会变。
而这种坚持,终将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从 “追随者” 到 “规则制定者” 的转变,让中国汽车不仅能卖遍全国,更能靠技术实力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