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像双叉臂、铝合金乃至空气悬架等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即使是中高端豪华车也难以集齐的这些关键词,在新能源车的领域里,却已是司空见惯。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新问题,即新能源车的旗舰产品,在底盘方面还能有哪些创新。今天,我们将通过刚刚上市的AITO问界M9,探讨新能源车的底盘未来可能朝哪个方向发展。

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有驾

对于已经是双叉臂的悬架结构,还能怎样进一步提升呢?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架已堪称民用车领域的顶尖配置,接下来的改进无非是材质上的精进。然而,对于像AITO问界M9这样的全尺寸SUV来说,使用所谓的“顶尖”结构和材质并不令人意外。然而,我以为会有新的技术突破在于寻找新的材质,而AITO问界M9的做法却是在双叉臂的结构本身上做改进。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前悬架的上下两根叉臂进行拆分设计。这种改进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有驾

一般来说,叉臂结构和麦弗逊式的A字型控制臂与车轮的连接点设计有所不同。叉臂结构通常有一个连接点,而麦弗逊式悬架则有一个或两个连接点。双叉臂结构由于有单独的上控制臂,对车轮的限制和滤振等方面具有更出色的调校潜力。而对于麦弗逊式悬架的变体,它通过增加连接点,将原本单一的连接点变为两个。传统结构中,车轮的中心主销与转向节的上下球头连线是固定的。但这种双球节连接点设计打破了这一限制,使主销的位置可以扩展到摆臂之外。这种设计在横向受力上能有效抑制侧倾,同时在纵向受力方面也能更好地控制车身的俯仰动作,即我们常说的“点头”现象。

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有驾

宝马因其“双球节式麦弗逊独立悬架”结构而广为人知。然而,这一结构的起源是为了解决麦弗逊式悬架在空间与性能上的平衡问题。尽管它在设计和性能上有所创新,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仍然无法完全摆脱麦弗逊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体积较大的车型,承载压力较大,双叉臂前悬架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那么,假如将双叉臂与双球节结构相结合,会呈现出怎样的结果呢?

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有驾

实际上,AITO问界M9的答案是基于双叉臂结构的改进。不同于双球节结构的初衷,AITO问界M9并没有在平衡空间与性能之间做出妥协。为了强化悬架性能,AITO问界M9选择将两个叉臂改造为四个球头连接点。这种设计类似于宝马的双球节悬架的升级版,将其应用在前轴上。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双球节和双叉臂在应对侧倾和冲击时的稳定性,而且使得车辆在复杂路况下更加易于操控。特别是在湿滑、沙地等不对称抓地力的情况下,左右两侧前轮能够更好地抵抗转向力的偏转,使车辆更听从驾驶者的指挥。对于释放大马力输出的新能源车而言,这种设计能够更好地解决难以操控的问题。此外,更多的刚性连接点悬架在刹车时提供了更好的支撑性,并降低了急刹车情况下车辆横向摆动的风险。

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有驾

仅仅配备单腔空悬的车型,真的不足以谈论其旗舰地位吗?

在探讨传统悬架结构后,我们转向新能源汽车特有的部分。然而,空气悬架并非新能源时代的产物,这一点需要严谨表述。实际上,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空气悬架逐渐为国内消费者所熟知,且价格更加亲民。如今,空气悬架已经成为众多品牌竞争的焦点,价格区间甚至已经下探至30万元以内。因此,在讨论空气悬架时,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其是否存在,而是开始追求其气室数量。这是否意味着更高的性能和更精细的调节呢?

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有驾

通常,空气悬架可分为单腔、双腔、三腔等多种类型。虽然气室数量增多,空气悬架可实现的功能也相应增加,但对于像AITO问界M9这样的旗舰车型来说,采用单腔空气悬架似乎未能满足消费者的期待,因此被视为一种“缺陷”。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消费者真正追求的是空气悬架的效果而非简单的硬件堆砌。就像气室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好,也不会有人去研究超过三腔空悬的气室数量。甚至像保时捷这样的大品牌,也有从三腔退回到双腔的情况。真正重要的是实际效果,而不是在某个特定硬件上过度堆砌。

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有驾

让我们回到AITO问界M9的空气悬架讨论上,关于单腔和双腔空悬的差异。单腔空悬只有车辆升降功能,而双腔空悬除了调整底盘高度外,还能调节悬架的软硬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创新思路,将底盘高度的调节交由空气悬架负责,而悬架的软硬调节则交给其他硬件来完成呢?AITO问界M9正是如此设计的。除了螺旋弹簧外,车辆底盘还有减振器这一关键元件。通过配合CDC可变阻尼减振器,我们能够实现对悬架软硬度的精准、迅速调节。这种设计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更加适应不同路况,提升驾驶体验。

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有驾

该操作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各个系统各司其职,不必全部压力都集中于空气悬架。然而,这也带来了两套系统配合调校压力的增大。除了硬件性能,底盘的表现终究还是要回到调校这个核心环节。主观感受虽重要,但在客观技术层面,AITO问界M9仍有后续手段,即提前进行运算处理。

传统的调校主要是基于预设场景的考虑,因此会有偏向运动或舒适的区分。随着空气悬架等硬件的广泛应用,底盘对不同场景的适应性逐渐增强。AITO问界M9通过一套感知装置,提前判断并计算路况和驾驶意图,进而调整悬架结构,以更好地满足驾驶员和乘客的需求。从硬件角度看,这对于AITO问界M9并非难题。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车辆感知硬件与运算能力都是在线的。接下来关键的是软件算法的表现,而这正是华为的强项。综合来看,AITO问界M9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底盘调校的智能化,提升了车辆的适应性和舒适性。

回到AITO问界M9的单腔空气悬架与双腔空悬之争上-有驾

总的来说,AITO问界M9在底盘方面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加法强化其独特的旗舰级竞争力。除了在前悬架结构上增加刚性连接点,以及在整车空气悬架上搭配可变阻尼减振器等硬件创新外,还融合了其在感知和软件算法方面的优势进行底盘调校。这种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可能代表着新能源车底盘调校的未来趋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