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首次代表韩方出任北京现代最高管理职务,是否能借助本土创新实现市场破局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这事儿其实挺耐人寻味的。北京现代搞了一次变天,用中国人担任最高职位,面对销量连续下滑的尴尬局面,还真不是简单换个面孔那么简单。去年他们销量才15.4万,还比不过比亚迪一个月的量。说白了,单单靠韩国人来带领,可能已经跑不动了。引入本土管理层,能不能扭转局面?这是个值得深挖的问题。

我也跟你一样,觉得引入本土管理层归根到底,是想让战略更贴地气,让市场更懂中国消费者。你看,李凤刚,原一汽的副总,加入北京现代,短时间内能做什么?也许能快速理解国内用户的需求、渠道特点,甚至还能打破原有的韩式思维。不过我心里也有疑问:他能不能带来根本的突破?毕竟,不是换个老板就可以翻盘的,毕竟有人会说,你把责任揽到管理层身上,有点单纯。

中国人首次代表韩方出任北京现代最高管理职务,是否能借助本土创新实现市场破局成为业界关注焦点-有驾

我曾经翻看过北京现代的研发流程,讲句实话,跟传统汽车厂比,还算比较繁琐。研发就像准备一顿饭,原料(零部件、研发团队)都很重要。可偏偏供应链粘性,像股市一样难以灵活变动。要爆款,得有新鲜的点子,比如EO羿欧,续航722公里,用的好像是挺牛的电池技术,支持800V快充,装上快充接口,充个半小时,把电补满,平时上下班骑车一样省事。你说,普通人怎么都喜欢快充这样的便利。

充电快,续航也得稳才行。闻名的电池预加热功能,我知道,有人在寒冷地区开车,电池一冷续航掉的快得令人发怵。这种极端环境下续航无衰减的设定,说句实话,不太敢算百分百靠谱,只是估算而已,毕竟没有实际冬季试过,都是理论上的。对比同价位车型,比如吉利的极智系列,续航略低点,但充电速度似乎稳定性更好。这两者之间,不得不说实操差别还是挺明显的。

关于安全,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用户越来越挑剔安全指标。EO羿欧的720°铠甲车身,高强度钢占比77.5%,听起来像防弹车那级别。加上9个安全气囊,凡是平凡车型中少见的配置,我觉得——真不赖。让人想起朋友说,开车安全比啥都重要。能不能通过配置让消费者觉得真值还得看感知。

中国人首次代表韩方出任北京现代最高管理职务,是否能借助本土创新实现市场破局成为业界关注焦点-有驾

我还看到,他们采用L2等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有全景影像,加上540°透明底盘效果。你会不会觉得,自动驾驶这个东西,实用性还不错,但真到路上用,就得看平时的调校是否精准。像我朋友开车,他说,自动泊车转一次弯儿都得试几次,还是手动靠谱点。你怎么看?智能辅助,靠算法,也得脚踏实地。

我刚才翻了下EO羿欧的中控布局,搭载高通8295芯片,算法和反应速度都不错。27寸宽幕屏,能让车内显得科技感十足,但是科技感还是炫技感,还是得取决于你用的频繁程度。很多时候,我觉得智能配置就像厨房里的调料,放得多了,味道还能提升,但要是用得少,也只是点缀。

这个车的地盘表现还挺让我惊喜。前麦弗逊后五连杆,调校得不错,减震和弯道支撑都挺稳。高速上开,感觉车身很沉稳,即使180km/h,也没有飘。再配合回收效率高,连续急刹几次,也不出现热衰减,这个连续性挺难得。有人会担心:别的车也能做到?也许,但能做到稳定且可靠,就不多。

中国人首次代表韩方出任北京现代最高管理职务,是否能借助本土创新实现市场破局成为业界关注焦点-有驾

空间没有悬念,4615的长度和2750的轴距,后排够用,调节幅度也不错。还支持14档调节、28°大角度倾斜——这配置,一般家庭觉得,够实用了。后备箱容量还行,放几只箱子很轻松,想扩容,只要折叠后排,从506L变成1540L,便当得很。注意,细节设计也很考究,比如隐藏式门把手,即使在-40℃的极寒天气,也能手动开启。V2L外放还能成为移动电源,这个细节挺贴心。

可我有个疑问:这些硬核的配置,消费者究竟愿意为之买单?尤其是很多人都觉得配置越多,价格越贵。EO羿欧售价不到12万,性价比看得过去,怎么讲?毕竟,低配什么时候能有热泵空调、天窗?这个,挺猜不透的,估计还得看市场反应。不过说实话,便宜点,再多点装备,估计能火的概率大点。

这事儿不可能全部靠产品说话,要是真的破局,得看渠道和售后,谁跑得快。我记得有次修车时,维修工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这车,电子件复杂,折腾个毛线,但我们队保证24小时修好。就是说,服务这块也很重要。Chrome Modern(我称),虽然是新局,但要真做破局者,还得看能不能攻占那些想换车却担心难修难保养的用户。

中国人首次代表韩方出任北京现代最高管理职务,是否能借助本土创新实现市场破局成为业界关注焦点-有驾

这款车是不是真火我还不好说。毕竟,价格还算真香,配置又挺丰富,但消费者的心思也变得复杂。咱们是不是高估了科技带来的修正能力?还是说,未来自主创新能让这个品牌逆风翻盘?我一直觉得,要是能把本土化做得更细,细节打磨比堆砌多硬件重要得多。

你说,这车的设计细节里,有没有埋藏潜在的坑呢?我在想:随着供应链变化,零配件供应是否会变得更随意?一辆车的可靠性是不是也会变得估算起来?这就是我的疑问——不细想,还挺难把握。

汽车的竞争,不仅靠硬件配置,更多还是看能不能真正与用户产生共鸣。不然,配备再先进,也难说能不能打动青睐性价比的年轻人。顺便说一句,听说有些年轻买家,最在意的其实不是豪华,而是开起来是不是顺畅,会不会省心省事。

中国人首次代表韩方出任北京现代最高管理职务,是否能借助本土创新实现市场破局成为业界关注焦点-有驾

这车未来能不能爆起来?我其实没太想过,但如果它真能找到成本控制+用户体验的平衡点,也许鸡蛋里挑骨头都顾不到了。你怎么看?你心里觉得,哪种创新最能喝动中国用户的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