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正在上演一场绝妙的自我了断——用电动车的虚假繁荣,亲手埋葬自己百年积累的工业根基。多么讽刺啊!当德国人还在用0.001毫米精度的机床打磨曲轴,我们却已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了汽车工业。
看看数据吧:2023年,中国高端数控机床进口依存度仍高达95%,而曾经辉煌的沈阳机床早已破产重组,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与此同时,某造车新势力自豪地宣布“自研”电池,却绝口不提正极材料80%依赖日韩,连铝制车身用的7系铝合金都要从美国铝业进口。这就是所谓的“换道超车”?不,这是把命脉拱手让人的慢性自杀。
更精彩的剧本在发动机车间上演:中国内燃机专利申请量从2018年的2.3万件腰斩至2023年1.1万件,而某新势力车企创始人正对着镜头扬言"发动机是蒸汽时代的古董"。殊不知其引以为傲的800V碳化硅模块核心材料,90%依赖日本住友化学,连电机转子用的非晶合金带材都得从日立金属进口。这哪里是造车?分明是给外国供应链当人肉搬运工。
当日本三菱重工悄悄收购德国MTU航空发动机股份,当韩国现代重工持续加码氢燃料船用发动机研发,我们却在用财政补贴催生又一轮新能源造车运动。这种战略短视,无异于在工业革命的牌桌上主动放弃"技术主权"。
燃油车时代,我们至少还知道追赶——一汽红旗咬牙研发V12发动机,奇瑞埋头搞CVT变速箱。可如今呢?发动机被贬为“古董”,变速箱成了“落后技术”,取而代之的是组装厂模式:进口芯片、进口电机、进口电池,然后贴个国产标,美其名曰“智能电动车”。
政策制定者们挥舞着“禁燃时间表”,像极了在工业命脉上跳踢踏舞的狂欢者。
结果就是我们产业链的崩塌比电动车充电还快。仿佛只要PPT够炫,就能让船用曲轴90%进口、航空单晶叶片全盘受制于人的事实自动消失。甚至连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的控制芯片都要看德国博世脸色。要知道这种在基础工业领域的"卡脖子",远比手机芯片断供更具毁灭性。
在这场名为“电动化革命”的烟火秀中,中国正以令人惊叹的效率,将自己锻造成一座金玉其外的工业空城。难怪有人说,中国电动车产业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让全世界相信——工业基础?那玩意儿不重要,有补贴和营销就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