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不是失败新能源车企在赌未来

最近汽车行业里有一个数据,吵得特别凶。说某新势力车企,一季度净亏损直接拉爆到几十亿。这么一看,确实挺吓人的。几十亿是什么概念?不少人直接在评论区下结论:完了,这公司不行了,要黄了。有人还说这是“烧钱式造车”,根本没法回本。再加上市场上的电动车价格战、降价潮,这些新闻搅在一起,感觉整个行业都在奔着亏到死的路上狂奔。乍一看,好像真是这样。但这个事,拆开看就没那么简单了。

先从那家亏损的车企说起,先别急着跟它下判决书。我们把数据捋一捋:营业收入是增长的,销量也在涨,研发投入更是翻番,但净亏损确实比去年同期多了好几十亿。看这账面,确实挺惨。但问题是,亏的这几十亿到底怎么亏出来的?是卖车卖得太便宜,毛利直接负了?还是因为市场竞争太卷,成本压不住?还是其他原因?

先看毛利率——这其实是很多人特别在意的数字,因为它直接决定你卖一辆车挣不挣钱。毛利率在一季度是正的,说明卖车这件事本身没亏。虽然不是特别高,但也算站得住脚。那亏的钱从哪来?翻翻财报,答案其实挺明显——研发费用。研发投入直接翻了一倍多,几乎占收入的四分之一了。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卖四台车,就有一台的收入专门砸到研发里去了。研发花钱是正常的,但这么砸钱,肯定会拉低利润。尤其是新势力,车型不多,规模还没完全起来,研发成本摊不到太多销量里,亏损就显得特别扎眼。

那是不是只有这一家车企这么“吓人”?其实不是。我们再看看别的同行。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谁都没能跑出这个“亏损圈”。只不过大家亏的方式不太一样。传统车企虽然体量大,造车成本控制得也不错,但最近为了追赶新能源,研发投入疯狂加码,导致净利润缩水。新势力车企基本都在亏,主要是扩张和研发的成本压着。外资品牌更有意思,有些在华的销量下降,营收都被拖了后腿,亏损也是显而易见。但有一点大家都一样:研发费用占比都在涨,卖车这件事本身利润还是有,但要支撑转型,就只能先亏着。

亏损不是失败新能源车企在赌未来-有驾

所以,这些亏损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从行业逻辑来说,更多像是战略性亏损。尤其是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是长期的,短期亏损几乎不可避免。新势力更是为了抢市场份额,前期的高投入是标配。再加上价格战,毛利率被压低,市场竞争又卷得离谱,怎么看都很难好看。但这不是“活不下去”,而是“赌未来”。只要市场份额能站稳,规模化效应起来了,亏损幅度就可能慢慢收窄。

那是不是所有亏损都没问题?也不尽然。确实有些公司的经营逻辑让人看不懂,有的烧钱太激进,收入没起来,研发又没啥突破,这当然风险大。但大部分头部车企还是有章法的,财报里的数字虽然不好看,但背后是一个长期规划。而且行业整体也是这么个节奏,亏损是阶段性的。关键不是看它今天亏了多少,而是它接下来能不能接着向前走,能不能靠技术、规模把亏损补回来。

所以,亏损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夸张。这些数据的背后,更多是转型期的阵痛。要紧盯的,不是亏损本身,而是它亏的方向对不对。汽车行业的竞争还在加剧,未来还会有更多“吓人的数据”出来,但你得学会看穿这些账面数字背后的逻辑。这才是判断一家车企行不行的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