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比亚迪做了件让球迷意外的事——继赞助欧洲杯后,又宣布支持足球青训项目“海选未来”。 一个是全球新能源车销冠,一个是为中国足球找“好苗子”的民间计划,看似不搭的两件事,藏着同一个关键词:等得起。
2003年比亚迪刚进新能源汽车领域时,路上跑的大多是燃油车。 那时候没人觉得电动车能成气候,王传福却把赚的钱全砸进了研发。 公开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5年,比亚迪连续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2024年一年就投了542亿,比全年净利润还多;到现在累计研发投入突破1800亿。 这些钱没白花——刀片电池解决了电动车自燃难题,DM混动技术让油耗比燃油车低一半,CTB车身一体化让车更结实还省空间。 靠着这些“独门技术”,比亚迪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突破500万辆,成了全球第一家达成这个数字的车企,还挤进了全球车企销量前十。
中国足球的“难”,孙继海比谁都清楚。 2015年他发起“海选未来”时,国字号球队已经连续21次没冲出亚洲,18年没进过世界杯决赛圈。 更扎心的是,青训资源全被“有矿家庭”垄断,新疆、贵州这些地方的好苗子,连像样的训练场地都找不到。 孙继海自掏腰包掏了2800万,拉着近20个前国脚去新疆、贵州山区挑人——没别的标准,就看有没有踢球的天赋。 他还搞了套“体教融合”模式:孩子白天训练,晚上上课,家长不用担心读书的事。 最“轴”的是,他说“十年才够培养一个球员”,现在带的256名初选苗子,最小的才10岁,要等到2029年亚洲杯、2030年世界杯才看得出成果。
比亚迪和“海选未来”碰在一起,像是商量好的。 比亚迪开放了自己的技术资源:全球学生都能参加他们的智能驾驶培训课,日本鹿岛鹿角的青训营里也有比亚迪的技术指导;“海选未来”则把抖音公益课开到了4000名基层教练手机里,教他们怎么发现好苗子、科学训练。 今年首届“海选未来杯”,17支梯队在大连、遵义基地比赛,镜头扫过观众席,能看到比亚迪的技术专家举着摄像机记录每个孩子的跑位。
现在看比亚迪的工厂,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能精准到0.01毫米;“海选未来”的训练基地里,智能穿戴设备能监测每个孩子的体能数据。 一个造车,一个育人,看似不同的两条路,都在做同一件事:把时间当杠杆。 比亚迪用20年从“电池小厂”变成“全球销冠”,“海选未来”用10年从“民间计划”变成“青训标杆”。 就像孙继海说的:“足球和造车一样,急不得。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