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车市,比菜市场还热闹,政策切换前夜,车企和消费者都在与时间赛跑。
不是说价格战,也不是说哪个老板又发飙了,而是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三部门联合发话了:2026年1月1号起,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要从全免变减半,最高只能减1.5万。
这消息一出,17家车企齐刷刷站出来说:"别急,今年锁单的用户,要是跨年才提车,这钱我们掏。乍一看,感动啊,这年头还有这么有担当的企业?可细琢磨,这里头的门道,深了去了。
一、先说政策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2023年发的公告,2024-2025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全免,但有个3万的封顶。2026-2027年,变成减半征收,封顶降到1.5万。听着复杂,说白了就两句话:
30万以内的车,2025年买不用交税,2026年买要交5%。一辆20万的车,明年就要多掏1万块。
30万以上的车,差额更大。一辆50万的车,2025年最多免3万,2026年最多只免1.5万,里外里差了1.5万。要是100万的车,差距拉到7万块。
这政策啥意思?明显是在引导:中高端车,补贴慢慢退坡;平价代步车,继续扶持。官方说法叫"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翻译过来就是:产业该断奶了。
二、再说车企
17家车企跳出来兜底,看着仗义,实则无奈。造车这行当,现在比的不是谁技术牛,比的是谁手里有订单。有订单,工厂才能满产,供应商才给好价格,股市故事才讲得圆。没订单,生产线一停,多少钱都得烧光。
年底这波,恰好是车企冲销量的黄金期。可政策一变,消费者都犹豫了:现在下单,万一明年才提车,平白多掏一两万,谁愿意?新车企产能爬坡慢,交付周期动辄三四个月,用户一犹豫,订单就悬了。
所以车企得喊话:"你只管下单,税钱我出!"理想、蔚来、小米这些玩家,谁家不是订单饥渴?咬牙也得把用户捂住。这叫啥?这叫用未来的钱,买现在的确定性。1.5万换一张实实在在的订单,划算。真等到订单下滑,再花3万营销都未必拉得回来。
三、不同人,不同命,算盘得分开打
这波政策,对不同的人,影响天差地别。
刚需族:本来就想买辆十来万的代步车,明年买也就多掏5000到1万。车企兜底不兜底,对你意义不大。该买就买,别为了赶政策冲动消费。车是大件,合适最重要。
- 改善族:盯着30-50万区间的,差额1.5到3.5万,不算小钱。这几天确实是窗口期,车企兜底承诺能信,但得看清细则:是补现金还是抵车价?要哪些凭证?别到时候扯皮。
高收入玩家:百万级豪车,差的那七八万税,可能真不在乎。但这波人更在意的是面子和服务。车企兜底,图的就是个态度:你看,我对你多上心。
最难受的是谁?是新势力里的二线品牌。理想、蔚来、小米能兜底,因为品牌硬、利润厚、融资能力强。那些卖不动车的,想兜底都没底气。这场补贴战,本质上又是一次行业洗牌。
四、说句实在话:这步棋,早该来了
从2014年免购置税到现在,十一年了。十一年前,新能源车是个啥?续航200公里敢叫板燃油车,充电比找媳妇还难。现在呢?渗透率过50%了,2025年前八个月卖了755万辆。再全额免税,说不通了。
政策退坡,其实是给产业发信号:别总想着靠补贴活着,该学着自己赚钱了。
你看德系日系,当年进来中国市场,哪有购置税优惠?不照样把市场打下来?靠的是什么?是技术沉淀,是供应链管理,是品牌口碑。咱们的新能源车,现在三电技术、智能驾驶,不少已经反超,是时候在市场里真刀真枪练一练了。
车企兜底,短期看是宠用户,长期看是惯自己。今天能兜底1.5万,明天是不是得兜底3万?补贴这玩意儿,会上瘾。政策给你画了个时间表,就是告诉你:2027年之后,大概率啥优惠都没了,到时候怎么办?
五、给普通人的三点掏心窝子建议
别被"兜底"冲昏头。车企承诺补税,前提是你今年锁单。可锁单容易,提车难。如果销售口头承诺"肯定今年交车",又不写进合同,那你得掂量掂量。真拖到明年,车企认不认账,两说。
算总账,别算小账。省1.5万购置税,结果为了赶时间选了不太满意的颜色、配置,或者接受了不合理的金融服务费,得不偿失。车要开五六年,称心比省钱重要。
观望不是坏事。政策刚出来,市场还在消化。除非你真赶上这波窗口期,否则不妨等等看。2026年车企为了冲销量,说不定会有其他优惠出来。钱在手里,主动权就在你手里。
写在最后
说到底,这场购置税风波,不过是产业发展路上的一个小坎儿。国家要逐步断奶,企业急着抢市场,老百姓想占便宜,三方博弈,再正常不过。
车企兜底,是情分不是本分。这情分能持续多久,取决于它们能不能在退补之后,依然把车卖好。对消费者而言,与其盯着那1.5万,不如多关心关心:这车的电池耐用不?售后靠谱不?保值率咋样?
毕竟,政策红包会过期,但车的质量,才是陪你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周末出游的实在东西,这些是真金白银都买不来的。钱是你的,车也是你的。最后,别让车企的焦虑,成了你的冲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