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我下午就想提车!”杭州小伙张明攥着银行卡站在4S店展厅里,话音未落就被销售拉进了贵宾室。二十分钟后,他稀里糊涂签下了现车加急包的合同,额外掏了8000元才发现轮胎出厂日期已超过一年。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个踏进4S店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待宰的羔羊——但真正危险的往往不是价格,而是你脱口而出的几句话。
第一句:“这车最低多少钱能卖?”
这话就像在牌桌上亮出底牌。去年深圳的李女士看中某合资SUV,上来就问最低价,销售立刻报出比指导价低3万的“骨折价”。等到签合同时才发现要捆绑2年保养套餐、加装原厂行车记录仪,里外里反而多花1.2万。正确做法是先让对方亮出底牌:“全款和分期分别有什么综合优惠?”
有个妙招是提前记录周边5家店的报价。北京的王先生看车时假装翻手机,屏幕上是整理好的各店优惠表格,销售瞥见后当场拿出珍藏的“总经理特批价”——比市场价低6%。记住,谈判桌上谁先暴露预算,谁就失去了主动权。
第二句:“我就认定这款了!”
武汉的赵磊冲着网红车型直奔4S店,结果被销售连哄带推销加了8000元延保服务。后来在车友群才知道,同款车其他车主都拿到了免费赠送。真正的高手会说:“隔壁XX品牌同价位那款配置更高。”
去年成都车展有个经典案例:一位大叔在两家合资品牌展台来回比较,故意让销售看见自己在竞品展台拿到的报价单。最终原本咬死不放价的销售主动送上三次免费保养,还额外赠送了原厂脚踏板。学会制造竞争感,让销售主动给出诚意才是关键。
第三句:“分期是不是更划算?”
广州的刘芳被“两年0利率”吸引办理分期,签完合同才发现要交6800元金融服务费,折算下来年利率反而比全款高3%。现在精明买家都会要求书面计算总差价:“麻烦把全款和分期的所有费用列个明细,包括服务费、解押费。”
有个真实的反套路案例:杭州的张先生在谈分期时全程录音,发现销售隐瞒了3000元GPS安装费。后来拿着录音找经理理论,不仅免除了这笔费用,还多争取到两次免费喷漆。记住,任何口头承诺都要转化为白纸黑字。
第四句:“我的旧车能抵多少?”
南京的周先生用开了5年的轿车置换,4S店估价6万,转头却在二手车平台看到同款车挂价7.8万。现在懂行的人都会先到天天拍车、瓜子二手车获取报价,拿着检测报告再去谈置换补贴。有个细节要注意:旧车置换价和厂家补贴是两笔钱,一定要分开计算。
上个月上海有位宝妈的操作堪称教科书:她先在第三方平台把旧车估到8.5万,带着报告到4S店谈成8万置换价+5000元厂家补贴。销售本想压低旧车价吃差价,结果反被将了一军。
终极防坑锦囊
真正的高手进店前会做三件事:查看中保研碰撞测试成绩、研究车质网投诉榜单、打印好周边4S店报价单。去年重庆有位退休教师,甚至带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店,每项条款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最后销售主动送上了终身免费洗车卡。
记住,买车不是拼演技,而是拼准备。当你掌握了正确的话术和策略,4S店那些小心思就会像阳光下的露水一样消失无踪。下次走进展厅时,不妨试试这些经过实战检验的方法——你会发现,省下的不仅是钱包,更是那份从容掌控全局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