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召开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恰逢产业深度调整的关键节点。当价格厮杀逼近成本红线、网络水军操纵舆论、电池回收深陷困局之际,这场"联合问诊"能否成为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
即将实施的电耗限值标准,折射出行业竞争中的扭曲心态。某新势力品牌技术负责人透露,部分车企为追求续航数据亮眼,在电池管理系统参数上刻意优化,实际行驶能耗反而高于标称值15%。2024年行业统计显示,新能源汽车平均百公里电耗较三年前上升2.3度,与"双碳"目标形成鲜明反差。这种技术层面的急功近利,正在透支消费者信任。
某车企营销总监坦言,如今新车上市需预留数百万"舆情管控费"。更令人忧心的是,某第三方投诉平台调查发现,30%的车型差评实为竞争对手雇佣写手所为。这种既当"吹鼓手"又做"狙击手"的恶性循环,如同战国纵横家在现代工业的重演,最终蚕食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基石。
记者调查华北某电池回收黑作坊时目睹,工人用铁锤暴力拆解动力电池,有毒电解液直接渗入土壤。行业陷入诡异僵局:正规回收企业抱怨回收量不足设计产能30%,而4S店却苦于找不到合规回收渠道。这暴露出产业链缺乏像燃油车"五联单"那样的全流程追溯机制,导致退役电池大量流入灰色地带。
座谈会提及的"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直指行业痛点。某零部件企业财务总监透露,部分整车厂付款周期长达180天,导致供应商现金流持续承压。可借鉴建筑工程领域的农民工工资专户制度,设立供应链保障基金。在抵制黑公关方面,参考影视行业《艺人自律公约》,推动车企签署《商业伦理承诺书》,建立违规联合惩戒机制。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阵痛。政策规范如同公路上的交通标识,但安全行驶终究要靠驾驶员遵守规则。当电耗标准成为技术人员的自觉追求,当市场竞争回归产品力本位,这个承载着绿色使命的行业方能真正驶入健康发展轨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