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财报震惊车圈:上汽净利猛增644.9%,钱都从哪来的?

讲个魔幻现实主义故事。

你有个远房大舅,属于共和国长子那辈的,家里开厂的,巨有钱,但你总觉得他有点土,只会闷头搞生产,吃饭都是在国营大饭店,聊的话题永远是产量、指标、还有那几十年不变的合资伙伴老张老王。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这大舅变了。

他开始穿潮牌,聊起了大模型和算法,甚至还跑去跟城里最酷的科技公司小年轻们组局喝酒,回来就把自家的产品线给掀了,搞了一堆你看不懂但感觉很厉害的新玩意儿。

最离谱的是,你年底一看他财报,净利润直接翻了6倍多,达到了惊人的644.9%。

一份财报震惊车圈:上汽净利猛增644.9%,钱都从哪来的?-有驾

你掐了掐自己,怀疑这世界是不是出了什么bug。

这个大舅,就是上汽集团。

当上海的GDP首次干到4万亿,消费和旅游数据蹭蹭往上涨的时候,上汽这头植根于魔都的巨兽,也跟着城市的脉搏一起蹦起了迪。

前三季度卖了三百多万辆车,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20.8亿,同比暴增644.9%。

这数字看着就像P的,但它就是真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一个浓眉大眼的“制造巨头”,是怎么突然学会了互联网黑话,还顺便把钱给挣了?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卖车,而是一套组合拳,打得虎虎生风。

这套拳法,说白了就三招半。

第一招,叫“别跟我谈感情,先谈谈骨骼和大脑”。

以前大家觉得造车嘛,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

现在不行了,现在造车是“健壮身、智慧脑、强劲心”的三位一体。

“健-壮-身”,听着像健身房口号,说白了就是车子得硬。

物理意义上的硬。

上汽现在玩儿的路子是,国标要求我做到80分,对不起,我自己卷自己,按110分的标准来。

荣威、MG这些亲儿子,出厂标准比国家线高了30%。

然后直接给你个王炸,“零燃+三电终身质保”。

意思就是,我的电池但凡烧了算我输,而且电机电控电池这三样,你开到天荒地老我都给你保。

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卖安全感,一种朴素但极其刚需的安全感。

更狠的是电池本身。

那个叫“魔方”的电池,搞了个6倍国标时长的极限测试,主打一个“零自燃、零热失控”。

跟清陶科技搞的第二代固态电池,更是把低温续航这个老大难问题给优化了,据说年底就要在全新MG4上量产。

这就像大家还在为手机冬天掉电快而烦恼,人家直接拿出了南极科考队专供版。

“智-慧-脑”,就是现在最火的智能驾驶。

这玩意儿现在是玄学,各家都在吹,但上汽是行业里唯一一个同时有乘用车和商用车L4级“双牌照”的。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它不仅能让你的小轿车自己在路上跑,还能让一辆大卡车也这么干。

一份财报震惊车圈:上汽净利猛增644.9%,钱都从哪来的?-有驾

技术储备的深度,有点吓人。

那个听起来很高级的“端到端”智驾大模型,也开始量产落地了。

“强-劲-心”,指的是动力。

上汽的策略非常光棍,也叫“我全都要”。

纯电、插混、增程、甚至氢燃料,一个都没落下。

你喜欢什么口味,我上什么菜。

DMH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干到46.3%,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每一滴油的能量,都被压榨到了极致。

搞得荣威M7那车,综合续航能飙到2050公里,这数字已经有点反人类了。

还有那个“恒星超级增程”,纯电续航450公里,基本覆盖了一周的通勤,还支持800V快充。

你看,技术这东西,平时吹得天花乱坠没用。关键时刻,它就是你最硬的底牌。

第二招,叫“我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是我的武器库”。

商业社会最残酷的法则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但上汽把这事儿玩出了新花样,叫“共创、共享、共赢”,说白了就是把朋友变成自己的生态,把别人的武器库变成自己的军火展。

合资层面,以前是徒弟跟师傅学。

现在不一样了,风水轮流转。

跟德国大众续约到2040年,这叫“感情深,一口闷”。

但更骚的操作是跟奥迪,直接联合搞了个新平台新品牌“AUDI”,首款车E5已经上市。

这模式叫“中国技术赋能全球品牌”,以前是我们求着别人给技术,现在是奥迪这样的豪华品牌,要用我们的平台造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的故事,在汽车圈上演了。

跨界协同就更野了。

跟华为合作搞了个“SAIC尚界”,首款车尚界H5直接把华为那套牛逼的ADS 4.0辅助驾驶和192线激光雷达,塞进了一台20万级别的车里。

这是什么打法?

降维打击。

原本要花三四十万才能体验到的顶配科技,现在腰斩给你。

这就好比你隔壁的沙县小吃,突然开始卖米其林三星的菜,还只收你一份炒饭的钱。

一份财报震惊车圈:上汽净利猛增644.9%,钱都从哪来的?-有驾

还有清陶的固态电池、地平线的芯片、Momenta的算法,上汽把这些行业顶尖的“特种兵”都拉进了自己的朋友圈。

这不是简单的采购,是深度绑定,一起研发。

这就打破了过去那种被供应链“卡脖子”的窘境,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第三招,叫“用瑞幸的方式卖汽车”。

传统4S店,又大又远,去一趟跟出差似的。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半径就是商场和写字楼。

上汽想明白了,你不来,我就去你身边。

MG品牌直接在全国最繁华的商圈搞了200多个快闪店。

你逛街喝奶茶的功夫,顺便就能进去看个车。

店员都是年轻小哥哥小姐姐,不跟你长篇大论讲参数,就跟你聊生活聊设计。

看上了?

加个企业微信,你的信息就流转到了后面的4S店,专业的人再来跟进。

这就形成了一个“体验-转化”的闭环,让“逛街看车”成了现实。

智己品牌更绝,商超店直接把营业时间干到晚上10点,还提供地铁口接送、上门试驾。

这服务细节,已经不是在卖车了,是在追你。

结果就是,智己LS6一款车,单店订单能破30辆,一个月能卖出上百辆。

事实证明,产品再好,也得让人舒服地看到、体验到。

把服务做成产品的一部分,才是王道。

最后那半招,是“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国内市场,上汽的自主品牌销量已经占了六成,新能源车增速远超行业平均。

MG4、智己LS6、尚界H5这些新物种,用半固态电池、超级增程、华为高阶智驾这些硬核科技,精准地切中了用户的痛点和痒点。

海外市场,在欧美又是加关税又是汇率波动的背景下,上汽前三季度照样卖了76.5万辆车。

MG品牌在欧洲尤其猛,终端交付破22万辆,两位数增长。

现在伦敦街头跑着一辆MG,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这呼应了上海外贸的增长,也成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里,企业“走出去”的活教材。

所以你看,上汽净利润暴增644.9%,这背后根本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自我革命。

它把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体系优势,像玩乐高一样,拆解、重组,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优势、生态优势和品牌优势。

从一个沉默的制造业巨人,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会玩科技、会搞生态、会跟年轻人聊天的“科技潮男”。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魔幻,最可怕的不是被时代抛弃,而是那些比你体量大无数倍的巨头,突然比你还努力,还懂新玩法。

当大象开始跳舞,地板都得抖三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