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增长背后,有哪些隐忧?
说起中国的汽车行业,大家普遍觉得很牛,是不是很厉害,而且数据也确实亮眼,我想换个角度,带你看看热闹背后的门道,数字好背后故事更复杂。
其实大家已经有个共识,就是中国汽车工业这几年发展很快,比如销量一个劲地涨,出口也翻倍增长,特别是新能源车,更是占尽风头,大企业像比亚迪、上汽集团这些,不论销售还是收入,都能冲进榜首,所以乍一谁都说汽车产业大有可为。
不过如果细细看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喝上这碗“头啖汤”,所以在数据之外,有些公司吃得很饱,有些却在艰难挣扎,因此,我的核心观点是表面繁荣下,行业分化急剧加大,而且这种分化带来的影响,比我们想的还要深远。
我们先说数据,靠数据说话才更有底气,比如最新的财报显示,304家A股汽车公司,前三季度合计营收超过3万亿,同期增长超过8%,乍一听很牛你仔细往下只有头部公司才能赚大钱,比如比亚迪,收入接近5700亿,利润233亿,不但甩开了同行,甚至比很多跨国公司还猛。
然后呢?有的企业增速很猛,比如威帝股份、富特科技、大地电气,营收直接翻倍增长,还有企业,比如南方精工、神通科技、海联金汇,利润暴涨三倍,这当然很让人眼红,反过来却有超过40家公司还在亏损,广汽集团、北汽蓝谷、江淮汽车这些响亮名字,竟然都亏了超过10个亿。
这也能让我们想到另一个行业,比如前几年互联网也很风光,尤其是大公司,腾讯、阿里像巨无霸一样,一大堆中小公司就像沙滩上的贝壳,随时可能被浪头拍没了,结果还不是只有少数寡头活得特别滋润吗,这种分化,其实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毛利率也是个有趣的话题,平均毛利大约只有20%,虽然产业这么大,不过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大家卷得飞起,比如一场新能源价格战,大家利润都被压缩得死死的,这种毛利下降的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不管体量多大,只要创新跟不上,或者市场策略不新颖,很容易就掉队。
再换个例子,其实韩国的汽车产业也经历过“肥瘦分明”的阶段,现代、起亚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可是本土不少小零部件企业反而破产,没能跟上整车厂的节奏,不只是中国,包括德国、日本,美国的汽车行业,也都有“头部越来越集中,尾部越来越分散”的特征。
大的企业还是有办法自救的,比亚迪能够通过电池、自主核心技术不断领先,特斯拉也靠技术不断降本,全球布局,然后一些二三线或零部件企业,只能靠不断并购,或者“抱大腿”苟延残喘,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一旦市场遇到大调整,比如国际贸易摩擦、原材料暴涨,这些薄弱企业最先受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行业现在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国产车虽然在中国火得不行,可是到欧洲、东南亚卖,挑战一点不小比如专利大战、各国新政,甚至汇率波动,都能让净利润大起大落,像2023年印度、欧洲的反倾销政策,让不少中国车企压力山大,这其实也加剧了行业洗牌。
另外,还有个现象值得深究,就是有些企业虽然收入高速增长,但利润不动反降,这说明一个问题——规模扩张没带来实质的盈利提升,既然如此,那可能投入回报比其实越来越低,这对投资人来说,其实是个大隐患。
归根结底,行业分化究竟意味着什么?第一,大企业垄断趋势增强,创新资源、渠道和客户都往强者手里聚拢,第二,很多中小企业如果不抱团、转型或者专注细分领域,可能很快被淘汰,也有机会,比如说智能驾驶、芯片国产化、车联网,这些高科技领域,只要肯投入,是有可能弯道超车的。
其实我们也看到,像宁德时代就是从零部件逆袭到世界龙头,深圳、合肥这些产业链集群的城市,也给了本土企业不少发展红利,不过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企业都在拼命升级,比如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长城汽车主攻海外、长安汽车转型新能源,谁掉队,谁活下来,其实全看战略和执行力。
也许,这场分化还会扩散到上下游,比如芯片、软件服务、动力电池、充电桩运营,谁能成为下一个“宁德时代”,谁能抓住智能网联的新机会,其实完全不好说,很多企业看似不起眼,可能下一秒就会爆发增长,这恰恰是产业变革最精彩的地方。
中国汽车行业增长还在继续,不过“赚钱”这件事,早已从“人人有份”变成了“强者恒强”,面对这种大趋势,作为投资者、从业者,甚至普通消费者,我们应该担心什么,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不被这波分化大潮所淘汰呢?
全部评论 (0)